名稱:黃連湯
黃連湯成分組成:
黃連3兩,甘草3兩(炙),乾薑3兩,桂枝3兩(去皮),人參2兩,半夏半升(洗)大棗12枚(擘)。
黃連湯出處:
《傷寒論》。
黃連湯主治:
胸中有熱,胃中有寒,陰陽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滿,腹痛欲吐。
黃連湯加減:
黃連湯功效:
平調寒熱,和胃降逆。
黃連湯用法用量:
上以水1鬥,煮取6升,去滓溫服,晝3次,夜2次。
黃連湯制備方法:
黃連湯臨床應用:
1.嘔吐:陳襄人,男,25歲,久瀉愈後,又復嘔吐,醫進參、術、砂、半,復進竹茹、麥冬、蘆根,諸藥雜投無效。其證身微熱,嘔吐清水,水入則不納,時有沖氣上逆,胸略痞悶,口不知味,舌光紅燥,苔膩不渴,脈陰沉遲而陽浮數,乃上熱中虛之證,應用黃連湯,服藥嘔吐漸止;再劑,證全除,能進稀粥。後用五味異功散加生薑溫胃益氣而安。2.洩瀉:朱某,男,26歲,患下利證,心中煩熱,噁心不欲食,頭眩,大便水洩,日10數次,兩手厥冷,脈象沉細。此平素胃腸虛弱,而熱邪乘虛陷入胃中,故呈現心中煩熱噁心,厭食,胃脘拒按之熱證。根據胃熱症狀,宜用苦寒洩熱之品。而大便瀉洩,脈象沉細,舌質淡而苔微黃,則為脾陽不足。古方中既能清胃熱,又可健脾扶陽者.只有《傷寒論》黃連湯可為對證之方,固疏此方與之。服藥後便洩頓減而煩熱亦輕,食慾較前好轉。按此方連服3劑,洩瀉止而嘔吐之證亦不見,後以健脾和胃法調理而愈。
各家論述:
1.《金鏡內台方議》: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為下寒,故腹中痛;陽不得降為上熱,故欲嘔吐也。故用黃連為君,以治上熱;乾薑、桂枝、半夏以散下寒為臣;人參、大棗、甘草以益胃而緩其中也。2.《醫方集解》:此足陽明藥也。黃連苦寒洩熱以降陽,姜、桂辛溫除寒以升陰,人參助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嘔,甘草、大棗調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熱交戰,以此和解之。3.《金鑒》:君黃連以清胸中之熱,臣乾薑以溫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黃連嘔吐可止;人參補中,佐乾薑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棗所以培中也。然此湯寒溫不一,甘苦並投,故加甘草協和諸藥。此為陰陽相格,寒熱並施之法也。
黃連湯用藥禁忌: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