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湯的作用與功效,二黃湯正確吃法,二黃湯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二黃湯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二黃湯

二黃湯成分組成:

黃芩(酒制,炒)、黃連(酒制,炒)、生甘草各等分。

二黃湯出處:

《醫學正傳》卷二引東垣方。

二黃湯主治:

大頭天行疫病。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二黃湯加減:

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瓜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葯、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甘草、荊芥、防風,並與上藥相合用之。或云:頭痛酒芩,口渴干葛,身痛羌活、桂枝、防風、芍葯,俱宜加之。

二黃湯功效:

二黃湯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7分,溫服,徐徐呷之。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消等分,亦時時少與,毋令飲食在後;如未已,只服前藥,取大便利,邪氣已則止。

二黃湯制備方法:

上細切。

二黃湯臨床應用:

各家論述:

1.《醫方考》:頭大者,炎上作火之象也。故用芩、連之苦以瀉之,甘草之甘以緩之。2.《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諸腫痞痛,皆屬於心,必用芩、連以瀉心。然傷寒熱結在內,而心下痞者,是為客邪,治客當急,故君大黃,率芩、連,用麻沸湯漬絞其汁,而速驅之,不使暫留也。此熱淫於內,而上炎頭目者,是為正邪,治之當緩,故用甘草與芩、連等分同煎,漫飲以漸漬之,不使下行也。蓋心下本虛而火實之,法當並瀉其子,土郁奪之,而火速降矣;上焦本清而火擾之,法當先培其子,土得其令,而火邪自退矣。芩、連得大黃,不使其子令母實;芩、連得甘草,又不使其母令子虛。同一瀉心,而其中又有攻補之不同如此。3.《金鑒》:三黃湯用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大黃瀉下焦火。若夫上焦實火,則以此湯之大黃易甘草,名二黃湯。使芩、連之性,緩緩而下,留連膈上。

二黃湯用藥禁忌:

附註:

本方改為丸劑,名「二黃丸」(見《溫熱暑疫全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二黃湯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