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熱方的作用與功效,瀉熱方正確吃法,瀉熱方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瀉熱方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瀉熱方

瀉熱方成分組成:

大黃4兩,麻黃4兩,黃芩4兩,杏仁3兩,赤茯苓3兩,甘草3兩,橘皮3兩,芒消3兩,澤瀉3兩。

瀉熱方出處:

《千金》卷十五。

瀉熱方主治:

有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陽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洩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痺精少。

瀉熱方加減:

瀉熱方功效:

瀉熱方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絞去滓,納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消,分3服。

瀉熱方制備方法:

瀉熱方臨床應用: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大黃、芒消瀉裡熱;麻黃、杏仁瀉表熱;黃芩、甘草瀉半表半里熱;茯苓、澤瀉瀉不表不裡熱,使從水道滲洩;橘皮佐麻黃、杏仁引領裡熱從元府開發也。此方治熱從內發,故可表裡兼攻,若非傷寒之邪邪未傳裡,不可輕用裡藥之禁。

瀉熱方用藥禁忌:

附註:

瀉熱湯(《聖濟總錄》卷六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瀉熱方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