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的作用與功效,吳茱萸湯正確吃法,吳茱萸湯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吳茱萸湯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成分組成:

吳茱萸1升(洗),人參3兩,生薑6兩(切),大棗12枚(擘)。

吳茱萸湯出處:

《傷寒論》。

吳茱萸湯主治:

胃中虛寒,乾嘔,胸滿,吐涎沫;厥陰頭痛;少陰吐利,手足逆冷;吞酸。現用於神經性嘔吐、偏頭痛、神經性頭痛、美尼爾氏綜合症等屬肝胃虛寒者。

吳茱萸湯加減:

吳茱萸湯功效:

溫中補虛,降逆散寒。

吳茱萸湯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溫服7合,日3次。

吳茱萸湯制備方法: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

1.頭痛:一人初患頭痛,次日腹痛而嘔,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氣昏冒,時或上攻,氣急息迫,不能語言,予吳茱萸湯,諸證頓除。2.厭食:一男性,壯年,每日只能勉強進食1-2兩,不知饑飽,予健脾消導藥不效,胸悶,脈弦遲,舌質正常,舌苔薄白粘膩。當是胃寒挾濁。予吳茱萸湯加神曲試治,重用吳茱萸15g。次日食慾大振。3.嘔吐:一男性,30歲,起病三年餘,呈規律性嘔吐涎沫,先後曾用多種藥物治療無效,經胃腸道影診斷為瀑布狀胃。方用吳茱萸24g,黨參30g,生薑30g,紅棗5個,半夏12g。服一劑嘔止,原方再服20餘劑,觀察二月餘未見再發。4.呃逆:姚某,男,43歲。呃逆每發於食後,吐物皆為積食痰涎,歷兩月餘,面色蒼黃,精神萎靡,形體消瘦,食不甘味,脈來細遲,舌苔白潤,舌質淡胖,治宜溫中化飲,降逆止嘔,用吳茱萸9g,黨參15g,生薑15g,大棗5個,半夏6g,茯苓9g。服三劑嘔逆漸平,再服四劑獲愈。5.眩暈:一女,67歲,患美尼爾氏綜合征兩年,近加重,頭暈目眩,旋轉不定,如立舟中,耳如蟬鳴,嘔吐清涎,畏寒肢冷,舌質淡,苔白厚膩,脈弦細。證屬肝寒犯胃,濁陰上擾。治宜溫肝暖胃,升清降濁。方用吳茱萸24g、人參9g、生薑30g、大棗3個。煎服一劑,嘔吐,呻吟漸止,安然入睡,原方再進一劑後,能坐起進食。以上方加減,用吳茱萸9g、黨參12g、半夏9g、白朮12g、陳皮6g、砂仁6g、生薑12g、大棗3個,續服五劑,諸證悉除。觀察12年,未見復發。6.痢疾:一男,32歲,患細菌性痢疾反覆發作二年,纏綿不愈。近來發作10餘天,下痢稀薄,紅白相兼,日行5-10餘次不等,少腹隱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手足欠溫,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病屬脾胃虛寒,寒濕內蘊。治擬濕中散寒,燥濕健脾,佐以澀腸固脫。方用人參12g、吳茱萸9g、炮姜9g、赤石脂24g、艾葉炭12g、蒼、白朮各15g、罌粟殼9g、大棗5個。水煎服,2劑後痢止,5劑痊癒。改服參苓白朮散以善後,隨訪3年未發。

各家論述:

1.《內台方議》: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薑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2.《醫方考》: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佐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人參、大棗,補中虛也。3.《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陰陽明藥也。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參、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干,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吳茱萸湯用藥禁忌:

附註:

茱萸湯(《金匱》卷中)、茱萸人參湯(《三因》卷十一)、三味參萸湯(《醫學入門》卷四)、參萸湯(《醫學入門》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吳茱萸湯(《方症會要》卷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吳茱萸湯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