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承氣湯的作用與功效,調胃承氣湯正確吃法,調胃承氣湯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調胃承氣湯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成分組成:

大黃4兩(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兩,芒消半斤。

調胃承氣湯出處:

《傷寒論》。

調胃承氣湯主治:

陽明腑實,發熱汗出,口渴心煩,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脈滑數。胃熱發斑,口齒咽喉腫痛,中消,瘡瘍等見上述症狀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誤攻其表,胃氣不和,譫語者;發汗後,不惡寒,但熱,屬實者;太陽病未解,但陰脈微者;傷寒13日,過經譫語,自下利,脈和,內實者;太陽病,過經10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太陽病3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傷寒吐後,腹脹滿者。中熱,或口舌生瘡。善食而瘦。熱結旁流。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

調胃承氣湯加減:

調胃承氣湯功效:

推陳致新以和中。除熱蕩實,潤燥軟堅,甘平和緩。

調胃承氣湯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調胃承氣湯制備方法:

調胃承氣湯臨床應用:

蛔厥(蛔蟲性腸梗阻)《上海中醫藥》1966;2:62:王某,女,73歲。先患洩瀉2天,日下數10次,經治瀉止,繼而腹脹,二便不通,腹痛,痛極汗出,煩躁不安,嘔吐黃色稀水,先後吐出蛔蟲4條,診為蛔蟲性腸梗阻,其時口唇乾燥,腹脹如鼓,脈象沉細,舌苔黃厚,證屬蛔厥。但正氣不足,未宜猛下,以調胃承氣湯和之。生大黃9g,玄明粉9g,生甘草3g。藥後當天大便4次,糞色先黑後黃,中夾蛔蟲7條,嘔吐止,腹脹消,當晚講牛奶少許,次日即進流質飲食。

各家論述:

1《醫方考》:大黃苦寒,可以蕩實;芒消鹹寒,可以潤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藥行,則胃中調而裡氣承順,故曰調胃承氣。2《醫宗金鑒》:本方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非若大、小專攻下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消之鹹寒,2味並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更佐甘草之緩,調停於大黃、芒消之間,又少少溫服之,使其力不峻則不能速下而和也。

調胃承氣湯用藥禁忌:

附註:

小承氣湯(《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調胃承氣散(《醫方大成》卷一)、承氣湯(《外科發揮》卷六)。本方改為丸劑,名「調胃丸」(見《玉機微義》引《元戎》),又名「調胃承氣丸」(見《中藥成方配本》蘇州方)。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調胃承氣湯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