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的作用與功效,十棗湯正確吃法,十棗湯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十棗湯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十棗湯

十棗湯成分組成:

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十棗湯出處:

《傷寒論》。

十棗湯主治:

水飲內停。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脈沉弦,現用於結核性胸膜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腫,而體質尚實者。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裡未和者。懸飲;咳家,其脈弦,為有水;支飲家,咳煩胸中痛。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脹,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風熱燥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積疳,遍身浮腫。帶下,濕而挾熱,大便或洩或閉,小便塞,脈澀而氣盛。

十棗湯加減:

十棗湯功效:

攻逐水飲。

十棗湯用法用量:

以水1升半,先煮大棗肥者10個,取8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1錢匕,贏人服半錢,溫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十棗湯制備方法:

上各為散。

十棗湯臨床應用:

1.懸飲:唐杲,字德明,善醫。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臥則氣絕欲死,杲言是為懸飲,飲在喉間,坐之則墜,故無害;臥則壅塞諸竅,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棗湯而平。」2.胸膜腔積液:治療滲出性胸膜炎51例,胸水在11天內改善達96%,20天內完全消失者達88.2%,積液平均消失時間為16.2天。結果表明,十棗湯治療本病較單用西藥可提高療效40%,較單用抗癆療法的效果好一倍左右。《中醫藥學報》(1984;1:53);王某,男,19歲,發燒以午後為重,盜汗咳嗽,吐少量白痰,右側胸痛半月,體溫39℃,脈搏123次/分,呼吸32次/分,血壓100/70mmHg。右側胸廓飽滿,呼吸明顯受限,心尖搏動於左鎖骨中線第五脅間外0.5cm處,心界左移,右肺呼吸音消失,叩呈濁音,X線胸片所見:右肺前二肋以下呈緻密陰影,肋膈角消失,上界呈反拋物線樣,胸水常規,李凡他氏反應陽性,血沉第一小時50mm,第二小時75mm。經用十棗湯二次,48小時體溫恢復正常,胸不痛,呼吸平穩。X胸片胸水全部吸收.有胸膜肥厚徵象。血沉複查:第一小時為5mm。第二小時10mm,告愈出院,隨訪6個月良好。上方治療結核性胸膜炎28例,男17例,女11例,最小者15歲,最大者45歲,胸水量,經X線檢查,胸水在2-3前肋以下18例,3-4前肋以下6例,4-5前肋以下4例。治療結果:24小時內吸收者13例;48小時內吸收者9例;72小時以上吸收者6例。3.腎炎水腫:南宗景先生曰:舍妹患腹脹病,初起之時,面目兩足皆微腫,繼則腹大如鼓,漉漉有聲,渴喜熱飲,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愚本《內經》開鬼門,潔淨府之旨,投以麻黃、附子、細辛合胃苓散加減,服後雖得微汗,而未見何效。西醫診為腎臟炎症,與以他藥及樸消等下利,便瀉數次,腹脹依然,蓋以樸消僅能下積,不得下水也。翌日,忽頭痛如劈,嘔吐痰水則痛稍緩。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頭痛,即西醫所謂自家中毒。乃擬方用甘遂三分(此藥須煨透,服後始未致作嘔,否則吐瀉並作),大戟、芫花炒,各一錢半。因體質素不壯盛,改用棗膏和丸,欲其緩下,並令侍役先煮紅米粥以備不時之需。藥後四五小時,腹中雷鳴,連瀉糞水十餘次,腹皮弛緩,頭痛也除,惟神昏似厥,呼之不應,進已冷之紅米粥一杯,即瀉止神清;次日腹中微有水氣,因復投十棗丸一錢半,下其餘水,亦祛疾務盡之意。嗣以六君子湯補助脾元,調理旬日,即獲痊癒。4.肝硬化腹水:殷氏用逐水法為主治療25例肝硬化腹水,從逐水效果看,十棗湯較好。5.胃酸過多症:林氏用十棗湯治癒14例胃酸過多症,無一例復發。服法是將大戟、芫花、甘遂各7.5g研細末,大棗十個,先將大棗煎湯兩碗,早晨空腹服一碗,一小時後,將藥末投入另一碗中服下。服後可有胸中嘔惡,腹內嘈雜感,二小時後開始瀉下二至三次,瀉後自覺疲倦,可用大棗煮粥食之,再用黨參、茯苓、橘紅、半夏、大棗煎服善後。

各家論述:

1.《內台方議》:下利嘔逆者,裡受邪也。若其人??汗出,發作有時者,義不惡寒,此表邪己解,但裡未和。若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非為結胸,乃伏飲所結於裡也。若無表證,亦必烈快之劑洩之乃已,故用芫花為君,破飲逐水;甘遂、大戟為臣;佐之以大棗,以益脾而勝水為使。經曰:辛以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飲。苦以洩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洩其水,甘以緩之者,以大棗之甘,益脾而緩其中也。2.《傷寒附翼》:仲景利水之劑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氣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或利而無汗,病一處而已。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內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浩莫御矣,且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硬滿癰,是水邪尚留結於中;三焦升降之氣,拒隔而難通也。表邪已罷,非汗散所宜;裡邪充斥,又非滲洩之品所能治,非選利水之至銳者以直折之,中氣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氣寒,而秉性最毒,並舉而任之,氣同味合,相須相濟,決瀆而大下,一舉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湊,其氣己虛,而毒藥攻邪,脾胃必弱,使無健脾調胃之品主宰其間,邪氣盡而元氣亦隨之盡,故選棗之大肥者為君,預培脾土之虛,且制水勢之橫,又和諸藥之毒,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用者拘於甘能緩中之說,豈知五行承製之理乎?

十棗湯用藥禁忌:

附註:

三星散(《普濟方》卷三八○引《傅氏活嬰方》、大棗湯(《傷寒大白》卷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棗湯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