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作用與功效,五苓散正確吃法,五苓散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五苓散

五苓散成分組成:

豬苓18銖(去皮),澤瀉1兩6銖,白朮18銖,茯苓18銖,桂枝半兩(去皮)。

五苓散出處:

《傷寒論》。

五苓散主治:

外有表證,內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者;水濕內停,水腫身重,霍亂吐利,洩瀉;水飲停積,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瘟疫、瘴瘧煩渴。下部濕熱瘡毒,小便赤少。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洩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濕瘧,身痛身重。

五苓散加減:

茯苓10g、桂枝9g、澤瀉9g、白朮9g、苡仁24g,三劑好轉,又三劑症狀消失,一年隨訪,未復發。

五苓散功效:

開結利水,化氣回津。健脾祛濕,化氣利水。

五苓散用法用量:

以白飲和服方寸匕,1日3次。多飲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制備方法:

上為散。

五苓散臨床應用:

1.水逆證:一僕十九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嚥,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2.急性腎炎:40例急性腎炎患者均為較重病例,有明顯的水腫、高血壓、血尿及腎功能減退,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腎性心力衰竭。經應用五苓散治療,一日總藥量重症者9g,中等者6g,輕症者3g,七日為一療程。並配合保溫(尤其腎區保溫)、減鹽飲食及安靜休息等。40例全部有效,平均住院日數為164天。3.濕疹:周某,男,六十四歲。患兩下肢及頸項部濕疹已兩年多,時輕時重,本次發作月餘,所見滲水甚多,點滴下流,輕度瘙癢,身微惡寒,汗出較多,口乾飲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黃,苔薄白,脈濡緩略浮。證屬陽虛不能行氣利水,濕邪鬱於肌表。治宜溫陽化氣利水,用五苓散加減:茯苓10g、桂枝9g、澤瀉9g、白朮9g、苡仁24g,三劑好轉,又三劑症狀消失,一年隨訪,未復發。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熱,辛熱則能化氣。2.《古今名醫方論》引趙羽皇: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方用白朮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3.《醫方集解》: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澤瀉甘鹹,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濕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濕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4.《傷寒六經辨證治法》:蓋多服暖水,猶服桂枝湯啜稀熱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營衛之氣,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氣盛則溺汗俱出,經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5《古方選注》:苓,臣藥也,二苓相輔則五者之中可為君藥矣,故曰五苓。豬苓、澤瀉相須,借澤瀉之鹹以潤下;茯苓、白朮相須,借白朮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濕熱散,而小便利,即東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熱因熱用,內通陽道,使太陽裡水引而竭之。

五苓散用藥禁忌:

若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一切陽虛不化氣,陰虛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陰陽,禍如反掌,不可不慎。

附註:

豬苓散(《聖惠》卷九)、五苓湯(《宣明論》卷五)、生料五苓散(《直指》卷五)、五苓飲子(《朱氏集驗方》卷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五苓散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