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檀多學派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吠檀多學派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吠檀多學派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吠檀多學派

【吠檀多學派 】

吠檀多,梵名Veda^nta ,其意為吠陀之終(梵Veda -anta ),原指奧義書(梵Upanisad ),乃解說吠陀之奧義,以闡述其終極意義為旨,後漸次廣解其義,而為研究祖述奧義書教理之總稱,其後發展為一派之名稱,倡導梵(梵Brahman )之最高實在,為印度六派哲學中,最正統有力之學派。又稱後彌曼差派(梵Uttara -mi^ma^m!sa^ )、智彌曼蹉派(梵Jn~a^na -mi^ma^m!sa^ )。此派約成立於西元一世紀頃,始祖為跋多羅衍那(梵Ba^dara^yan!a ),其思想內容系根據古奧義書,調和組織古來諸說而成者,故被稱為奧義書之學徒(梵Aupanis!ada )。所依典籍,約編纂於五世紀頃。

 本派以梵經(梵Brahma -su^tra )為根本聖典,發揚奧義書中之梵、我(梵a^tman )思想。其後,亦稱吠檀多經(梵Veda^nta -su^tra )或根本思惟經(梵S/a^ri^raka -mi^mam!sa-su^tra )。其說以『梵』為純精神性之最高我,亦為宇宙生成之根元,萬物皆由其轉變幻現;又身體之存在,皆由梵而來,『我』雖為梵之一部分,但絕不會從梵所生,故『我』不能為梵之果,此乃梵亦住於一部分我之故,此兩者之關係,猶如宇宙萬物與宇宙精神所形成之不一不異關係,故倡『梵我不一不異說』(梵Bheda^bheda )。正統婆羅門系以奧義書為絕對之存在(奧義書是吠陀中的東西),本派雖認為,存於奧義書裡面的吠陀,始有較高價值。然此派之根本精神乃在發揮奧義書中之梵我思想,故大抵而言,仍屬正統婆羅門思想。

 吠檀多經因文章簡潔,故註解頗多,諸派學者林立,例如高達怕達(梵Gaud!apa^da )之滿都佉耶頌(梵Ma^n!d!u^kya -ka^rika^ )、商羯羅阿闍梨(梵S/an%kara^ca^rya )之根本思惟經注、羅摩拏遮(梵Ra^ma^nuja )之梵經注、沙達難多(梵Sada^nanda )之吠檀多精要(梵Veda^ntasa^ra )等。後商羯羅受佛教中觀思想及瑜伽學派之影響,將高達怕達之滿都佉耶頌思想,發展為『不二一元論』(梵Advaitava^da ),倡梵我一元乃不生不滅、常住之真實,謂現象界一切皆唯識所變。巴斯加羅(梵Bha^skara )反對商羯羅之說,另創不一不異說,以梵為最高實在,亦承認世界及有情之實有。十一世紀時,羅摩拏遮反對之,乃創『制限一元論』(梵Vis/is!t!a^dvaita ),主張梵即毗瑟笯神,於其身中包含物質與個人我,當梵起轉變時,物質成為器世界及有情之身,個人我成為其靈魂,即謂物質及個人我僅為梵之屬性,與梵並非全然相同。此兩派與『不二一元論』同時流傳至今,且匯為一強大學派。

 此外,毗瑟笯派之寧巴爾迦(梵Nimba^rka )受羅摩拏遮影響,倡不一不異說。十二世紀時,摩陀婆(梵Madhva )作吠檀多經之注書,提倡二元說(梵Dvaita ),主張最高我之毗瑟笯神與個人我及物質為不同。十三世紀中葉,阿難陀吉利(梵A^nandagiri )對吠檀多經之注及商羯羅之注書等更加以復注。十四世紀,維都亞拉尼雅(梵Vidya^ran!ya )撰 Pan~cadas/i^,提倡絕對不二說。十五、六世紀頃,婆爾羅巴(梵Vallabha )主張清淨不二說(梵S/uddha^dvaita ),謂個人我及物質,與梵為不二。

 概言之,吠檀多派之理論皆以梵我一如為絕對之原理,現盛行於印度,而為印度思潮之主流。〔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印度六派哲學綱要(李世傑)、印度哲學研究卷一(宇井伯壽)、G. Thibaut!: The Veda^nta-su^tra; P. Deussen: Das Systemdes Veda^nta; M. Walleser: Dera|ltere Veda^nta〕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