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業
【業】業的梵語 Karman,音譯羯磨,義譯造作,其實就是行為。有情的行為有三方面,即是身、語、意三行,行為的後果就是業。身、語、意三者的種種造作,有善、惡、無記三性之分,而以善惡之業為因,可招感來生苦樂之果。故《俱捨論》曰:造作名業;《成唯識論》曰:『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之為物,頗難瞭解,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起心動意,皆成業種,支配著有情未來的命運。近代學人梁啟超,於其《佛陀時代與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書中,有一段解釋『業』的文字,文曰:『業,梵名音譯為羯磨,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將來活動的根抵,支配自己的運命。從支配運命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停止活動。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生命的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是這色身循物理的法則由聚而散。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所造業,並不因物質的身體之死亡而消滅,死亡之後,業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別的方向別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這種轉變形態名曰輪迴。懂得輪迴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如果以現代的觀念語言來詮釋業,業就是身心行為的後果。身心行為無非是思想、語言、動作,這在佛法中稱為身、語、意三業。我人的日常行為有其慣性,此稱為業習。此行為慣性有指導身心活動傾向之勢用,稱之為業力。我人的習性,有先天俱有的,有後天養成的。先天俱有者,應是多生以來生活經驗熏習所成;後天養成的,當與今生生活環境與行為習慣性有關。先天後天的習氣形成我人的性格,性格復支配我人的行為,又形成未來的性格,所以業力是一種支配我人命運的力量。
分類:唯識名詞白話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