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有無
【有無 】
梵語bhava-abhava。為有與無之並稱。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與型態。無,系與『有』相對稱。在佛教中,若認為一切存在之物皆為一時之假相,稱為假有,以其隨因緣而生滅,故無固定不變之常住實體(我、自性),即無我、無自性之說;反之,若謂一切為不變之常住(實有),而永久存在,則為有見、我見。如能超越此種有見、我見,即可了知無常、無我、空等之理。然此無我、無常、空等,絕不可視為一種虛無思想,而須透徹瞭解其真義。
釋尊在世時,每遇對此理有誤解者,必灼然駁之。虛無思想被佛教置評為『虛無空見』,其與我見、有見同為執著,故皆須破除。釋尊主張一切皆有亦皆無,此乃中道之說法,能破除有、無二邊之執著,進而了悟實相之理。由此可知,佛教通常所謂之無,並非單純指相對於『有』之『無』,而系指超越於有、無二邊之空而論,為明示此點,佛教遂發展出一明確之體系,此即龍樹(梵Na^ga^r juna, 150~250)之『中論』。其書直破有之思想,並昭然揭示空之真義,使人不致再將空視同虛無思想,而陷於空見與有見之謬途。如能破除一切無、有、虛無等執著,而自其中躍出者,即能得到真正解脫,而自在無礙。
蓋有、無二者,本為一法之二義,即諸法由因緣而生,確實存在,是為有;而以諸法由因緣所生,故無自性,是為無。若執著其中任何一義,皆易落於偏狹不正之見解中,故佛陀主張中道之說,以破除有、無二邊之見解,如此方能體悟諸法之真實義。〔雜阿含經卷十二〕(參閱『有』2426、『無』5068)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