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光孝寺
【光孝寺 】
位於廣東廣州西北部。據光孝寺志載,初為南越王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虞翻被謫居於此地,稱虞苑。東晉哀帝隆和年間,罽賓國三藏來此,始創佛寺,稱為制旨寺,又稱王園寺。劉宋文帝元嘉年間,梵僧求那跋陀羅來寺,創建戒壇,稱制止道場。梁天監元年(502),智藥三藏自西印度攜來菩提樹;普通八年(527 ),達摩初祖來住。唐貞觀年間,改制止、王園為乾明法性寺。高宗儀鳳元年(676),禪宗六祖慧能與僧論風幡,薙發於菩提樹下,後建風幡堂、大鑒殿、內鑒殿。神龍元年(705),西域般剌密帝三藏於此翻譯首楞嚴經十卷,宰相房融筆受。會昌五年(845),改乾明法性寺為西雲道宮。寶歷年間(825~826),建大悲幢。北宋之初,改稱乾明禪院。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又改稱報恩廣孝寺。至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始稱光孝寺。明紹武年間,為清兵所毀,康熙初年,原志禪師重興之,遂為南海第一禪林。以上諸記事,或系將廣州與佛教有關之事跡統集於該寺,是否屬實,甚難辨明。此外,關於本寺沿革之記載,尚有諸多異說。
現今所遺珍貴之建築有華南特殊建築風格之六祖殿、建於南宋淳祐年間之大雄寶殿、南漢大寶六年(963)龔澄樞鑄造之西鐵塔等。至於大寶十年南漢帝劉鋹鑄造之東鐵塔,有四角七層,每層表面鑄有佛像、雲、天人、鳥等,手法頗為巧妙,現已遭破壞,
今僅存羅漢、護法神、信士、供養人像等十七尊。〔歷代三寶紀卷九、廣東通志卷二一三、卷二二九、廣州府志卷八十八、金石續編卷十九、廣州光孝寺古代木雕像圖錄(商承祚)〕(參閱『法性寺』3359)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