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制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僧制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僧制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僧制

【僧制 】

有關匡正僧尼行為之制度。又稱清規、僧禁。即於僧團除戒律之外,另制定其他若干約束僧尼言行之制度或清規。我國僧制約始自東晉道安所訂之僧尼軌範,包括行香、定座、講經、上講、布薩、差使、悔過、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等諸法。至北魏時代,諸帝極重視僧制,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詔立僧制四十七條。宣武帝永平元年(508)秋,敕令僧眾犯殺人以上之罪者,依俗法處斷,余犯悉由中央僧官機構昭玄寺以內律裁決。翌年又制定僧尼治罪之法,禁止僧尼積聚八不淨物,或藉三寶之名貸款供他人營利。孝明帝時(516~528),律學大師慧光作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惜今皆不傳。此仁王七誡或依仁王般若波羅蜜經所立。又南朝劉宋之沙門僧璩曾撰僧尼要事二卷。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竟陵文宣王撰僧制一卷。梁武帝普通六年(525)任命光宅寺之法雲為大僧正,法雲即制定僧制,作為後代之規範。至隋代,文帝開皇十五年(595)敕令有司輯錄大小乘經典中禁約沙門之法語而成眾經法要十卷。唐開元年中(713~741),制有道僧格,諭令僧尼、道士等,不得飲酒、食肉、食五辛、作樂、賭博、著華服等。其後,禪僧百丈懷海制定清規。歷代叢林即依此清規為藍本,作權宜性之增減。至元代,奉敕重修,稱為敕修百丈清規,為歷代寺院之基本法規。

 日本則於大寶元年(701)制定僧尼令。養老元年(717)下詔匡正天下僧尼之弊風;翌年改大寶令十一卷為養老令十卷,其第二卷即僧尼令,凡二十七條,敕令犯戒者須受苦役或還俗之科刑。鐮倉時代,管理僧尼之權歸於武家之手。明治維新以後,各宗派各定教規宗制,以管理僧尼,此制沿襲至今。〔梁高僧傳卷五、續高僧傳卷二十一、大宋僧史略卷中、魏書釋老志第二十、唐六典卷四〕

分類:佛學大詞典

僧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