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麥積山
【麥積山 】
位於甘肅天水縣東南四十六公里處。久為人所忘,民國四十一年,其名始彰。形狀特殊,山高一百四十餘公尺,峰頂呈圓錐形,垂直而下,宛如鄉間堆積成塚之麥積,故稱麥積山。林泉雅致,為我國西北地區棲隱聖境。歷代味靜禪子,多來投息,如玄高、曇弘等。北朝諸帝,喜就山摩巖,造像刻經,其開窟年代不可考,約始於十六國晚期,北魏、西魏、北周間均大規模建造,及隋、唐、宋時亦不斷經營,明、清兩代亦補修之,其營造時間之長,僅次於敦煌石窟,由於歷來之地震與風雨侵蝕,中間部分斷裂,石窟分為東、西二崖。現存最早之石刻題記為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張伯元之造像發願文。此外,尚存窟龕、摩崖雕刻凡一九四處,分佈於東西兩崖上。
山頂有五層之八角磚塔,山東麓有瑞應寺。因山石不宜雕刻,故造像多為泥塑。石窟群及摩崖像群崩壞者不少,惟窟內仍存塑像千尊,其製作年代自北魏迄北宋。又東崖群中,以涅槃崖、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牛兒堂、中七佛閣等最受囑目;其中,
千佛廊存石胎泥塑千佛坐像二五八尊;亦有高達十五點六公尺之泥塑大佛像。西崖群中央有萬佛堂,壁面有北魏以降各時代之賢劫千佛,楣上立供養者像及山水浮雕,惜多被盜剝。萬佛堂西面有大摩崖三尊立像,其上小窟多北魏壁畫,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中有捨身飼虎圖。此山石窟與甘肅永靖縣炳靈寺石窟均發現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