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是什麼意思,俗語佛源中寶塔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寶塔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寶塔

【寶塔 】

  佛塔俗稱「寶塔」,又稱「浮屠」、「浮圖」。如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四:「本是眾寶裝飾,故稱寶塔,今則磚瓦所成動稱寶塔矣。」又如陳毅《延安寶塔歌》:「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寶塔起源於古印度,本有兩類:一類是窣堵波(Stupa,或稱浮圖Buddhastupa),「塔」是省音譯,意為方墳、靈廟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遺骨的建築。《說文解字》中沒有「塔」字,最早見於晉·葛洪的《字苑》。一類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遺骨,而放佛像、經卷等。相傳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八國國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後阿育王立佛教為國教,據說造了「八萬四千」寶塔。印度的窣堵波一般為復缽狀的半圓塚,傳入中國後,同中國故有的建築形式相結合,形成習見的樓閣式、密簷式等,用木、磚、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態。寶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層次通常為單數,五、七、九級居多。寶塔分為塔剎、塔身和地宮三大部分。藏傳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與印度窣堵波的形制比較接近。一說,寶塔為「七寶塔」的省稱,指用「七寶」(眾寶)裝飾之塔。典出《法華經·見寶塔品》:「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趺坐。」佛教認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廣建佛塔,使佛塔星羅棋布,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語詞中,塔亦泛指高聳細長的塔形建築物,如燈塔、鍾塔等。(李明權)

分類:俗語佛源

寶塔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俗語佛源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