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五篇
【五篇 】
為戒律之大科。又作五犯、五犯聚、五眾罪、五種制。即:波羅夷(梵pa^ra^jika )、僧殘(梵sam!gha^vas/es!a )、波逸提(梵pa^yattika )、波羅提提捨尼(梵pratides/ani^ya )、突吉羅(梵dus!kr!ta ),總括比丘之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一)波羅夷,意譯為斷頭,乃戒律中最重之罪,犯者如斷頭,永遠擯棄於僧團之列;即比丘戒中之四波羅夷、比丘尼戒中之八波羅夷。(二)僧殘,為次於波羅夷之重罪,犯者如人被他人所殘,僅存咽喉,猶有殘命,得賴僧眾為其行懺悔之法以除其罪;即比丘戒中之十三僧殘、比丘尼戒中之十七僧殘。(三)波逸提,意譯為墮,謂犯者墮於寒熱地獄;即比丘戒中之三十捨墮及九十單墮、比丘尼戒中之三十捨墮及百七十八單墮。(四)波羅提提捨尼,意譯作向彼悔,犯者須向其他比丘懺悔;即比丘戒中之四提捨尼、比丘尼戒中之八提捨尼。(五)突吉羅,意譯為惡作,謂身口二業所犯之過,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即比丘與比丘尼戒中之二不定、百眾學、七滅諍等。
此五篇加上偷蘭遮(梵sthu^la^tyaya ),稱為六聚。偷蘭遮,意譯作大障善道,即犯波羅夷、僧殘而未成就之罪。或更由突吉羅開立惡說而成七聚,即身所作之罪為突吉羅,稱為惡作;口所說之罪則稱為惡說。依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一所載,篇、聚之異,乃取均而名篇,據雜而名聚。一般即以五篇七聚總稱戒品。又據翻譯名義集所載,以五篇配五刑,五刑即死、流(流放異地)、徒(拘禁犯人之自由,並罰令服役)、杖(以大荊杖決打)、笞(以小杖決打)五種罪刑,依修行人犯戒之輕重,順次施以刑行。〔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九、卷六十、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之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