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薩埵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摩訶薩埵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摩訶薩埵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摩訶薩埵

【摩訶薩埵 】

梵語maha^sattva,巴利語maha^satta。(一)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略稱摩訶薩。maha^,意譯作大;sattva,乃有情、眾生之義。摩訶薩埵即大有情、大眾生。謂此大眾生系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於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大智度論卷五、法華義疏卷二、法華玄贊卷二〕

 (二)為釋尊於因位修菩薩行時之名。又稱薩埵王子。謂過去世有一王,名摩訶羅陀(梵Maha^ -ratha ,意譯作大車),勤修善法。有三子,皆相好端正,第一太子名摩訶波那羅(梵Maha^ -pran!a^da ),次子摩訶提婆(梵Maha^deva ),三子摩訶薩埵。一日,三位王子游竹林,見一虎產七子,而七子圍繞母虎周匝,飢餓憔悴,身體羸弱,其命將絕,三位王子皆生悲愴之念而離去;既而摩訶薩埵大生悲心,先使二兄返宮,獨還林中,至餓虎所,為求無上菩提,而欲捨此穢身,遂自脫衣服置竹枝上,作種種誓已,即委身臥餓虎前。虎畏薩埵慈威之力而不敢食;薩埵見之,上高處投身於地,時小神以手捧王子,故無損傷;薩埵復以干竹刺頸,是時大地六種震動,天華亂墜,餓虎見薩埵流血,始漸近,舐血食肉,唯留余骨。此即佛本生譚中,投身喂虎之因緣,爾

時虎之七子即後來佛世時之五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釋尊亦以此功德而超越十一劫。〔賢愚經卷一、金光明經卷四、大寶積經卷八十、菩薩本行經卷下、分別功德論卷二〕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