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宗
【宗 】
(一)梵語siddha^nta。音譯悉彈多。所崇所主之意。通常指各教所尊崇之主旨、義趣,或各經論中,成為全部教說之樞要、歸趣,而與宗要、宗旨等用語同義。對每一經論而言,判定其宗要之作法,稱為明宗,此乃歷來佛教各宗派之重要課題。例如,維摩經以『不可思議解脫』為宗,大品經以『空慧』為宗,勝鬘經以『一乘』為宗。又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謂,古代印度之外道,計有『因中有果』等十六宗;法華經玄贊卷一則將小乘二十部派總歸納為『我法俱有、有法無我、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真實、諸法但名』等六宗,而將大乘總別為『勝義皆空、應理圓實』等二宗;華嚴五教章卷一亦區別大乘為『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絕、圓明具德』等四宗,加上法華經玄贊卷一所舉之小乘六宗,共計十宗。凡此,皆系針對各經論之義趣而判立宗名。
又通常將尊信同一教義之團體,稱為宗。宗團再分衍出支流,則稱派。一宗團與其他宗團之區別,則稱宗門、宗派。此外,一派所說之教義,稱為趣旨、宗旨。宗派之名稱為宗名。宗名立名之由來有多種,有依經而立者,如華嚴宗、涅槃宗;有依論而立者,如地論宗、俱捨宗、毗曇宗、三論宗、成實宗;有依教義而立者,如禪宗、淨土宗、法相宗、真言宗;有依開祖之名或其所居之地而立者,如中國之天台宗、臨濟宗、曹洞宗、日本之日蓮宗。又宗派所說之教義,稱為宗義、宗乘。宗義之學,稱宗學;一宗之風氣,稱宗風;一宗之旨趣,稱宗意;一宗之祖師,稱宗祖;一宗之門弟,稱宗徒;有關宗派之優劣真偽之議論,稱宗論;而宗派之教團事務,總稱為宗務;司掌宗務之所,稱宗務所,其主持者則稱為宗務長、宗長。
我國自唐代,祖師以其研學、修行之專門者,創立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律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稱為大乘八宗。若加毗曇宗、成實宗、涅槃宗、攝論宗、地論宗等,則成十二宗。日本平安時代有律、俱捨、成實、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真言等八宗盛行;故博通佛教諸宗派之學,通常稱為八宗兼學;八宗若加上禪宗,則為九宗,一般即俗稱為八家九宗,以此總括一切宗派。此外另有六宗、十二宗、十三宗等說。〔法華玄義卷一上、卷九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觀經玄義分卷一〕(參閱『十三宗』365)
(二)梵語paks!a。因明用語。即自己提出某種主張之論題、命題、判斷。五支作法之一,三支作法之一,八能立之一。由主詞(前陳)與賓詞(後陳)組成。主詞與賓詞各稱宗依,二者合成一命題,稱為宗體。例如佛教徒對聲論師提出『聲為無常,所作性故』,其中之『聲』與『無常』皆是宗依,合之成『聲為無常』即是宗體,其下之『所作性故』則為因(理由)。於因明對論中,規定宗依均須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共同認許(立敵共許);宗體則必須『立敵不共許』,即為立論者所主張而為問難者所反對。又宗分為真宗與似宗二種,真宗即正確之論題,似宗即似是而非之錯誤論題。似宗又分相違、不成、極成三類。
又陳那以前之古因明家認為宗屬於『能立』,意指能確立自己主張之作法;然陳那、商羯羅主等新因明家則謂因、喻(理由)始堪稱『能立』,此乃因『因、喻』二者可成立宗,而宗本身由於未被立敵雙方共同認可,猶有待議論始可確立,故僅屬『所立』而非能立。此乃新古因明看法之一大差異。〔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因明學(虞愚)〕(參閱『宗依』3148、『宗體』3170)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