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曇宗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毗曇宗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毗曇宗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毗曇宗

【毗曇宗 】

又作毗曇學派、薩婆多宗、數論、數家。屬於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亦為我國十三宗之一。南北朝時代,研習阿毗曇心論(法勝造,僧伽提婆等譯)、雜阿毗曇心論(法救造,僧伽跋摩等譯)等說一切有部(即薩婆多部)諸論之宗派;亦即講究舊譯論書之學派,以慧數或法數為基本,故又稱數家、數論。

 阿毗曇(梵abhidharma ),略稱毗曇,意譯為『大法』,指可尊可讚之最究竟法,包含現象界之分析觀察與超經驗界之證悟。此類論書為諸種論書中最早傳入我國者,據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後漢安世高時即譯有阿毗曇五法行經、阿毗曇七法行經、阿毗曇九十八結經等,可見此類論書研習之早。至前秦末年(四世紀末),僧伽提婆、僧伽跋澄等相繼自薩婆多部之重鎮罽賓東來,傳入阿毗曇諸論,爾後講學日盛。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二十卷(與新譯發智論同本),僧伽跋澄譯出雜鞞婆沙論十四卷及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十卷。道安更深究毗曇義趣,除作諸論之序外,並撰九十八結經進約通解一卷以弘宣毗曇。東晉隆安元年(397),提婆入建康(今南京)講阿毗曇,眾皆悅從,毗曇講習之風由是漸開。後陸續譯出雜阿毗曇心論,法顯自中印度攜回同論之梵本六千偈,於揚州(今江都)與佛陀跋陀羅共譯為十三卷,伊葉波羅、求那跋摩、僧伽跋摩先後補譯。北涼亦有道泰,歷游西域,攜回婆沙論之梵本十萬偈,與浮陀跋摩共譯,元嘉四年(427)始竟其業。

 有關此等諸論之講解,劉宋時,慧通住建康冶城寺,撰雜心毗曇等疏以述義旨;道乘、法業、成具等亦皆有所精通;僧伽跋摩之法孫惠集,梁時住南京招提寺,廣究大毗婆沙、雜心、犍度等,於毗曇一部獨步當時,每一開講,聽者輒逾千人,僧旻、法雲均曾受其學,著有毗曇大義疏等。又北方之慧嵩(原西域高昌人),至東魏從智遊學毗曇,後至彭城(今徐州)講學,世稱毗曇孔子。此外,僧淵、智林、道岳、道傑、慧休、靈裕等皆為一代之碩學。大抵而言,南北朝時期,江南多盛行成實之學,北方則偏重毗曇。其後,隋之志念、神素,唐之道基等亦時加講述。毗曇研習之衰頹,蓋自陳·真諦譯出立世阿毗曇論十卷、四諦論四卷、俱捨釋論二十二卷等,北齊那連提黎耶捨譯出阿毗曇心論經六卷,唐玄奘譯出發智論二十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捨論三十卷等,此等新論之研究驟然勃興,而舊譯諸論之習學則漸告不行,尤以俱捨論為中心之俱捨宗崛起後,此宗遂沒其跡。

 依據三論玄義之記載,阿毗曇計有六種,除如來自說之法相毗曇未傳我國外,其餘之舍利弗阿毗曇、迦旃延八犍度論、五百羅漢毗婆沙論、法勝阿毗曇心論、達摩多羅雜心論等皆先後東傳至漢土。此外另有六分阿毗曇,然其中僅有『眾事分毗曇』曾傳入我國,其餘五分皆不見於中土。本宗教義,主要以說一切有部之教旨為基礎,主張法體恆有、三世實有,並肯定諸法之多元存在。又分世間為有為法、無為法二類,解脫迷的世界之有為法,即可證得悟的世界之無為法。有為法包含十一種色法、六種心法、五十八種心所有法、十四種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則分為三種。此宗以六因四緣論諸法生起之相,故北魏慧光等稱之為『因緣宗』。〔梁高僧傳卷三、卷七、卷八、卷十一、出三藏記集卷五、卷十、卷十四、歷代三寶紀卷三、卷四、卷七至卷十一、開元釋教錄卷三、卷六、卷二十〕(參閱『說一切有部』5919)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