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琦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山琦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山琦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山琦

【山琦 】

(Sanchi)梵名S/a^nti 。位於中印度波巴勒侯國(Bhopal)貝爾沙(Belsa)附近丘陵地帶之佛教聖跡,以阿育王石柱與大塔而馳名宇內。此地原名迦迦那衍(Kakanaya)或迦迦那羅(Kakanara),為中印度通往西南鄔闍衍那國(梵Ujjayini )之要衢,大史稱之為『塔山』。『山琦』一名未知起於何時,佛經亦未明確提及佛陀曾到此地或其附近,僅由大塔之高度、樣式、佛龕之形狀等,與摩訶僧祇律之記載相互吻合,而推知此塔應是印度最古之塔式。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大二二·四九七下):『爾時,世尊自起迦葉佛塔,下基四方周匝欄楯,圓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蓋長表輪相。佛言:「作塔法應如是。」』阿育王曾任摩爾瓦(Malwa)總督,並娶距山琦僅數英里之維蒂薩(巴Vedisa ,即善見律毗婆沙卷二所說之卑提寫村)一地之女子為後,此後,山琦成為一重要的佛教中心。西元十一世紀,此地開始衰頹,迄十八、九世紀方一一被發掘。

 現存於山琦之古跡文物有:(一)大塔,其基壇為圓形,直徑三十六公尺餘,高四公尺餘,其上建築約十二公尺高之覆缽狀塔,頂上有直徑十公尺餘之平面,周圍由圈狀之石欄圍繞,中央劃成十六方格,其上建造三點五公尺之方形石龕,龕上聳立傘蓋。大塔原有之相輪已毀,近世印度政府嘗加以重建。基壇周圍以石造欄楯圍繞,四方各開一門。石欄高三點三公尺,造立年代晚於大塔。四門均由暗褐色石材所造成,形狀類似我國之牌樓。四角之大方柱,柱頭皆為動物或金剛之形像,東門、北門為象王,西門為金剛力士,南門為獅子,全高十公尺餘,其中以南門為最古,北門保存最完整。各塔門均雕上有關佛傳、本生譚,及種種禮拜供養佛跡之浮雕,與阿旃多石窟之壁畫同為印度佛教美術之精華。又大塔系阿育王時代以石磚所造,西元前二世紀曾加以擴建。(二)舍利弗、目犍連之骨塔,位於大塔東北約六十公尺處,以藏有佛陀二大弟子之遺骨而聞名於世。塔之形式同大塔。此外,附近之小塔尚有迦葉波、末示摩等之舍利。(三)第二號塔,藏有阿育王傳教團中幾位較活躍的傳教大師之遺骨,此等遺骨系由英國學者康林罕(Cunningham)發現,再移於此。其重要性乃在裝置遺骨之白沙石匣上之刻文,其上所記載之人名與事跡可證實大史與島史中所說阿育王派遣傳教師之正確性,遂使大史與島史之史料價值大為提高。(四)第四號塔,位於第三號塔之東北面,規模較小,屬較後期之產物,然保存不佳,近來印度政府加以整修。(五)阿育王石柱及其他石柱,共有四根較為重要,最古者為大塔南門前方之阿育王石柱,原有十二公尺餘高,由一完整石塊打造成,然今僅存殘幹與柱頂,石柱之獅頭則存放於博物館。另外三根則為薰迦王朝與笈多王朝時代之產物,高度皆遠不及阿育王石柱。(六)寺院,在大塔南面者,最早不超過西元六五○年,今僅殘存九根巨大之柱頭、一處一點二公尺高之斷垣、幾件破缽、磚瓦。稍東之處,有一座保存完善之小廟,由石頭建成,殿前之走廊以四根石柱

支柱。大塔之東面則有山琦最晚建立之寺院,約在西元十至十一世紀間,為山琦遺跡第四十五編號,大部分建築已坍塌。〔世界美術全集卷三、卷五、A. Cunnigham: The Bhilsatopes; J. Fergusson: Tree andSerpent Worship; S.M. William:Modern India、印度佛教聖跡簡介(方之)〕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