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世界
【世界 】
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略稱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即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淨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為世界。
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
此外,住於一世界中之有情眾生,可分類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稱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色界;無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無色界。然於大乘諸經論中,則載有諸佛淨土存在於上述三界以外之說。如摩訶止觀卷五上載,於六道之外另立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總稱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國土。又如華嚴五教章卷三依據華嚴經而舉出十佛境界之所依為國土海、世界海二種。即:(一)國土海,乃十佛自體之所居,為不可說圓融自在之依報。(二)世界海,乃捨那十身攝化之處,又分為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三類。〔起世因本經卷一、舊華嚴經卷三十七離世間品、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卷九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卷九十三〕(參閱『一佛世界』45、『世間』1524、『國土海世界海』4431)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