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佛教儀禮
【佛教儀禮 】
(一)印度:初期佛教教團之行事,如布薩、安居、自恣,及出家、授戒等作法,此儀禮依然行於今日之南傳佛教界。昔時阿育王舉行五年大會(梵pan~ca -va^rs!ika-maha ,又作般遮於瑟會),每隔五年,王者行祭必召請眾僧行佈施供養。後世亦行於印度、西域。關於釋尊之葬儀,則依釋尊遺誡,以轉輪聖王之葬法葬之。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載,印度比丘逝後皆行火葬,念誦無常(三啟)經。南傳佛教界於每年釋尊之降誕、成道、涅槃等紀念日行衛塞祭(巴vesa^kha-pu^ja^ )。
(二)中國:據後漢書卷一○三陶謙傳載,漢獻帝時,笮融每於浴佛(灌佛)之後,即設飲食以供養之;又如三國吳之支謙有梵唄之製作;西晉之耆域等神異僧之咒願與祈誠,凡此種種,皆為一種當然之佛教儀禮。此外,前秦有道安舉行之講會,後秦有法羽之燒身供養。又有東晉慧遠之白蓮社,為集會結社之先驅。南北朝時,除捨身、放生、祈雨、行像、唱導之外,尚有八關、華嚴、盂蘭盆等齋會,與涅槃、大般若、金剛、般舟、法華、金光明、大通方廣、虛空藏、方等陀羅尼等懺法,與藥師齋懺、婆羅大齋懺、龍華會、無遮大會等法會。隋唐時代有『內道場』之設置;又因儒佛道三教之論諍,而有『帝王誕節三教談論』之儀禮。此外,以百姓為對像之講演亦已流行,稱為俗講。其他如祈雨、舍利供養、上元燃燈、仁王行道、法華道場、藥師道場、塔懺法等。五代、宋代時有行香祝壽、千僧齋、水陸大齋、燃燈會、忌辰道場等法會,法華、金光明、普賢等懺法。民間則流行談經、彈唱因緣等。另於遼、金等二國,除水陸會、龍華會、瑞佛、佛牙等之供養外,一般民間則屢有千人邑會之情形。至元、明時代則有三學講、三禪會、資戒會、水陸無遮會、般若圓覺法會、龍華會、華嚴會、彌陀、法華、大悲、光明、楞嚴等懺法,和祈雨、燃指燒身斷臂等。明洪武十六年(1383),曾制定瑜伽顯密之佉式儀戒。近代則有焚香拜佛、涅槃會、迎佛會、觀音會、佛生日灌佛放生、龍華會、翻經會、盂蘭盆會、地藏王會、放焰口、臘八節等行事之傳承。
記載此類儀禮作法之典籍,現存而較盛行者有梁諸師之慈悲道場懺法、隋代智顗之法華三昧懺儀、康代善導之淨土法事贊、宗密之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等。密教則有收錄印度以來各種護摩(火祭)作法及有關瑜伽、印明等之儀軌,禪宗有元代德輝整理之敕修百丈清規。
於喇嘛教界,一年中之行事有一月四日至二十一日之祈願會(藏Smon-lam ,又作無遮供養)、四月十五日之成道與涅槃會、六月四日之初轉法輪會、九月二十二日之兜率下生會、六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之安居等。此外尚有六月四日蓮華生上師之降誕會、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之涅槃會等祖師會。學問寺則有三月十五日之時輪學部春季大會等各學部之集會(其日期則因地而異)。
(三)日本:平安朝以前之佛教儀禮,大多受我國隋唐以前之影響。官營以外之法會常有將其功德回向予天皇、國土、萬民平安之風俗,此類法會稱最勝會(御齋會)。另外尚有仁王會、法華會等以護國為中心之法會,與即位灌頂、玉體加持等以天皇為中心之法會。又如藥師、吉祥、觀音、地藏、釋迦、阿彌陀等佛名之懺法悔過法會。維摩會、梵網會、華嚴會、季御讀經、講經、安居、布薩、齋會等之敕修法會。追善慶贊、寫經、放生、灌佛、涅槃、盂蘭盆、燃燈、舍利等之諸供養會與各宗之祖師忌等。鐮倉以後,各宗獨自之儀禮大增。更由於佛教之弘通,而有和語之講式、和贊之流行。其後又因與神道結合,而產生神前讀經、神道灌頂之儀禮。至於御影供、報恩講、十夜、會式等,則逐漸傾向民間化,例如與民間行事結合之大念佛、盆踴、說教節等,為一種普及各地之民間娛樂。
有關僧侶之葬法,於敕修百丈清規等書,皆有詳細敘述。而百日、小祥(死後滿一年,又稱一周忌)、大祥(死後滿二年,又稱三回忌)等佛事則始自宋代。日本平安朝以來讀經或念佛之吊葬已普遍流行,另亦增加十三回忌、三十三回忌等忌日。近年更有佛化婚禮之推廣。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