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唯識無境
【唯識無境 】
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梵語vijn~apti-ma^trata^ ,音譯作毗若底摩呾喇多;無境,梵語an-artha,又作無外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系唯識學派之根本學說。vijn~apti 為由vi-jn~a^(知)之『催起相』語基 vijn~apaya 衍生之語,系唯識學派之術語,指識之顯現。唯識二十論記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識』一語意謂無境。蓋識之顯現乃阿賴耶識由無始以來分別薰習所致,由此顯現所取之外境與能取之我,故大乘莊嚴經論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種顯現,即所取與能取之顯現。又攝大乘論本所知相分說依他起相為十一識,然皆不過是阿賴耶識所顯現,並無實在之外境與認識外境之主觀。是故,三界諸法皆唯識,離識並無實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現象皆為內心所變現,心外無獨立之客觀存在。成唯識論卷一載,外境隨緣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即指諸法隨人之情識設置而非實有,所緣之境,唯識所現,諸法皆不離心。
自唯識現觀之次第而言,首於暖、頂之位了知唯有識而無外境;其次,於世第一法位亦了斷識之判別作用,於見道通達無所判別會得之法界。又由攝大乘論本卷中論述四種理由,可瞭解一切識為無境之理:(一)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所見有種種差別故。(二)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於過去、未來、夢、影像有所得故。(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若有境,於其中能緣義,識無顛倒,不由用功即得真實智故。(四)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此三種即:(1)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境顯現。(2)得奢摩他、修法觀者,唯作意諸境顯現。(3)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前時,一切諸境皆不顯現。
此外,唯識學派歸納『有外境論』為三種,而加以批判,據玄奘譯之觀所緣緣論載,第一宗說諸極微為境;對此,極微為實體,故為生識之因,然識無極微之形相,故極微非境。第二宗說諸極微之和合為境;對此,識上雖有極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並無實體,不能成為識之生因,因此和合為境不成立。第三宗說諸極微之和集為實體且有粗(粗)大相,可成為識之境;對此,若和集有實體,則一一析除其構成部分,應現同一相狀,但如瓶則非然,故和集非實體。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論,而確立唯識無境之理。〔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印度哲學研究卷六(宇井伯壽)、中邊分別論釋疏譯注(山口益)〕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