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惑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修惑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修惑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修惑

【修惑 】

修道所斷惑(梵bha^vana^ -ma^rga-praha^tavya-kles/a )之略稱。與『見惑』對稱。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斷之惑。即於修道時所斷貪等迷事之煩惱。據俱捨論卷二十五謂,貪、嗔、慢及無明等四煩惱對色、聲、香、味、觸等境,生起染著、憎背、高舉及不了之行相轉,稱為修惑。蓋修惑遍起於三界九地,因此惑難斷,故每地各細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次第斷除,總有八十一種,稱為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有十種,即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四種;在色、無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貧、癡、慢三種。

 彰所知論卷下道法品(大三二·二三四上):『修道所斷俱生煩惱、得、相、無記、有漏善等,欲界之中,貪、嗔、癡(疑作『慢』)、無明四,各具九品,共三十六;色界之中,第一靜慮除嗔,余三各各九品,成二十七,如是二、三、四靜慮亦爾。色界總有一百八數,無色界亦然。如是三界修道所斷,總有二百五十二數。』又若就隨煩惱來分別,放逸、不信、懈怠、惛沉、掉舉、無慚、無愧、眠等八種通於見、修二道所斷,余之忿覆等十一種,於自在起中,與無明相應,故唯屬修道所斷之惑。大乘唯識以與生俱來之先天煩惱(俱生起)為修惑,計十六種。〔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一、俱捨論卷二十三、成唯識論卷六、大乘義章卷六〕(參閱『見思惑』2996、『見惑』2997)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