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果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五果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果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五果

【五果 】

梵語pan~ca phala^ni。五種果之意。(一)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證有為無為之果,計有五種之別。即:(一)等流果(梵nis!yanda -phala ),又稱依果、習果。(二)異熟果(梵vipa^ka -phala ),又稱報果。(三)離系果(梵visam!yoga -phala ),又稱解脫果。(四)士用果(梵purus!aka^ra -phala ),又稱士夫果、功用果。(五)增上果(梵adhipati -phala )。其中,離系果屬無為果,余四果均屬有為果。又於有為果中,等流果系自六因中之同類、遍行二因而來,異熟果則由異熟因而來,士用果由俱有、相應二因而來,增上果由能作因而來。離系果屬由擇滅無為,即非生法,非自六因而生,唯以道力所證,故雖說為道果,然不同於其他四果由六因而來者。此系俱捨論等之說。成唯識論等則說十因、四緣而生五果。依成唯識論卷八之意,十因之中,以牽引因、生起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異熟果;以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等流果;以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離系果;以十因得增上果。得士用果有二義,一以觀待因、攝受因、同事因、不相違因得之;一以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不相違因而得。〔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一、俱捨論卷六、雜阿毗曇心論卷三、顯揚聖教論卷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俱捨論光記卷六〕(參閱『五種果』1180)

 (二)二乘所證之果有五種,即聲聞之四果與獨覺果。聲聞四果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華嚴五教章卷三〕(參閱『五果回心』1114)

 (三)又作五果。據三藏法數卷二十四、翻譯名義集卷三載,受戒之比丘不食生物,謂如棗、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膚殼之果則須以刀去其皮再食。此五果指:(一)核果,指棗、杏、桃、李等果。(二)膚果,指瓜、梨、柰、椹等果。(三)殼果,指椰子、胡桃、石榴等果。(四)檜果,又作■果,指松子、柏子、蘇荏等粗糠皮類之果實。(五)角果,指菱豆、大小豆類等。此外,小叢林略清規捲上、洞上行事軌範卷中,舉出瓜、茄、面、饅、餅為五果。〔盂蘭盆經疏卷下、盂蘭盆經新疏〕(參閱『五種淨食』1185)

 (四)指現在五果,即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蓋以十二因緣配於三世因果,無明與行二者為過去之因;愛、取、有三者為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為未來之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為現在五陰之身,系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果,故稱現在五果。(參閱『現在五果』4724)

分類:佛學大詞典

五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