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僧錄
【僧錄 】
掌理登錄僧尼名籍與僧官補任等事宜之僧職。推行此類職務之官署則稱僧錄司。又有以僧錄、僧錄司通用,並指掌管僧尼事務之職稱。姚秦時初設此職名,據梁高僧傳卷六僧■傳載,後秦姚興以僧■為僧主(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共任僧錄,此即僧錄職稱之嚆矢。其位原居僧正之下,掌理僧眾之人事等。至唐代,則置僧錄於僧正之上,統領全國寺院、僧籍,及僧官補授等事宜。憲宗元和年間(806 ~820),於兩街功德使下設僧錄,以靈邃、端甫分任右街、左街僧錄。文宗開成年間(847~859),以雲端為兩街僧錄,此系將左右僧錄司並為一職,而由一人任之。其後宣宗大中三年(849)、八年、懿宗(860~873 在位)、僖宗(874~889 在位)之時,皆曾敕任僧錄之職。昭宗乾寧年間(894~897),以覺暉補兩街副僧錄,是為設置副僧錄之始。其後,五代之後晉高祖、出帝、後周太祖,及北宋太宗、真宗、南宋孝宗等諸帝亦皆設置左右街僧錄、副僧錄之職。
宋代之左右街僧錄司並屬鴻臚寺,後廢止鴻臚寺,遂將左右僧錄併入禮部。北宋時,僧錄司中,除僧錄、副僧錄之外,尚有講經首座、講論首座;僧錄之下,又設置鑒義,管理庶務。南宋時,廢止講經、講論首座,增設額外鑒義。元代時,州郡有僧錄、判正、副都綱等職。至明代,京師設置僧錄司、道錄司,掌管天下之僧道。僧錄司設於洪武十五年(1382),其內置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從六品左闡教、右闡教,正八品左講經、右講經,從八品左覺義、右覺義,掌理佛教各種事務。各直省中,府屬置僧綱司,內設都綱一人、副都綱一人;州屬置僧正司,內設僧正一人;縣屬置僧會司,內設僧會一人,皆選精通經典、戒行端潔者任之。至清代,太宗天聰六年(1632)始設僧官,順治年間(1644~1661),沿襲明代舊法定品制,然除善世、闡教、講經、覺義各有左右二人之外,另有正印一人、副印一人。
日本受我國之影響,室町時代以後,禪林間設有僧錄。後圓融天皇康歷二年(1380 ),以相國寺之春屋妙葩為僧錄。足利義滿時(永德三年,1383)改鹿苑院充僧錄司,掌理禪剎大小諸事,及有關幕府政治外交,乃至文書簡牘等,權勢日大。足利義教時,僧錄司移至鹿苑院旁側之蔭涼軒,先後有絕海、無求、容谷、芳鄉、光鄰等尊宿任此職。然至文安二年(1445)以後,大德寺、妙心寺、總持寺、永平寺等諸大寺陸續脫離僧錄司之管轄。元和元年(1615),德川幕府下令將僧錄司遷至南禪寺之金地院,並以崇傳任此職,由於崇傳受幕府之禮遇信任,故於一時之間,僧錄之職不僅掌管禪剎,權力亦旁及一般之寺社。直至寬永十二年(1635),由於另行任命『寺社奉行』之職,僧錄之職權遂逐漸式微,而僅掌理臨濟宗五山派之事務。
於高麗,有關僧錄任命之情形,據高麗史卷八記載,文宗二十一年(1067)曾任命道元為右街僧錄,其時並揀擇戒行清嚴者常住興王寺。直至李朝世宗六年(1424),始廢止僧錄司之職。〔大宋僧史略卷中左右街僧錄條、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十七、卷四十一、入唐求法巡禮記卷一、唐書百官志注、宋史職官志第一一八鴻臚寺條、明史職官志第五十、第五十一、清會典禮部祠祭清吏司注〕(參閱『左右街僧錄司』1898)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