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迦像
【釋迦像 】
指雕畫釋迦牟尼佛之身像。即思慕釋尊人格之偉大而雕畫供奉其像。釋迦像之造立,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觀佛三昧海經卷六等載,佛世時,優填王、波斯匿王均曾為佛陀以純金鑄像,然此等記載恐系後世之傳說。蓋未有佛像以前,印度一般以法輪、菩提樹、舍利塔等象徵佛陀及本生譚圖,至西曆紀元前後,印度犍陀羅地方始出現各種姿態之釋迦佛像,有兩手交合之思惟像、右手結觸地印之降魔像、兩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之說法像等。上述皆為坐像。佛傳中最常見者為誕生佛與涅槃像,另有苦行釋迦、出山釋迦等,畫題極為豐富。
據弘明集卷一所載牟子理惑論、梁高僧傳卷一竺法蘭傳等,我國後漢明帝時已有圖寫之釋迦像。又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康僧會傳、廣弘明集卷十五所載東晉支道林之釋迦文佛像贊等,可知三國以降,佛像之造立逐漸風行。苻秦建元二年(366),沙門樂僔於敦煌鳴沙山掘鑿佛龕,為我國鑿窟造像之嚆矢。北涼沮渠蒙遜復於鳴沙山以東之三危山開鑿窟殿,其後漸次增築,達數千窟之多,即所謂敦煌千佛巖,又稱莫高窟。北魏文成帝時,命曇曜於平城西北之雲崗作五大石窟(第十六至第二十窟),獻文、孝文二帝亦相繼開鑿,凡二十窟,大多供奉釋迦佛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遷都洛陽後,於龍門造佛龕,隋、唐繼之,其中亦多釋迦像。
初唐以降,密教傳來,同時亦傳入釋迦及釋迦曼荼羅之畫法,在胎藏界曼荼羅中為天鼓雷音如來,配於中台八葉院北方,又為東方釋迦院之主尊。其中,中台八葉院之形像呈黃金色,左手作拳,仰置臍下,伏右掌,安於膝上,坐寶蓮華,即毗盧遮那法身住離熱清涼、寂定之相;以置於中台,故稱第一重釋迦。釋迦院之形像呈真金色,著乾陀色袈裟,左手執袈裟一角,右手豎指,以姆指、無名指為輪相持,坐白蓮華台,即毗盧遮那說自內證法門之說法相;以別置於東方第三重,故稱外三重釋迦。又敦煌千佛洞自北魏迄唐宋諸代間,屢有增築,其中,第一二○N洞(依伯希和之編號)正面龕中置有中印度式之釋迦佛像;第一一一洞置有兼采中印、北魏樣式之釋迦與多寶佛並坐之像。史坦因亦嘗於此地發現繡造靈鷲山說法圖與絹本著色釋迦說法圖等。〔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一、卷二、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捲上、高僧法顯傳、弘明集卷十一、釋迦譜卷三、梁高僧傳卷一、卷十三、洛陽伽藍記卷四、大唐西域記卷二、卷四至卷六、法苑珠林卷十三、卷十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九、佛祖歷代通載卷八、J. Fergusson: Tree andSerpent Worship; A. Cunningham: The Stu^pa of Bharhut〕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