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三世
【三世 】
梵語trayo-dhvanah!,巴利語tayo addha^。又作三際、去來今、去來現、已今當。世,為遷流義。乃過去世(梵ati^ta^dhvan ,過去、前世、前生、前際)、現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 ,現在、現世、現生、中際)與未來世(梵ana^gata^dhvan ,未來、來世、來生、當來、後際)之總稱。現在世與未來世合稱為現當二世。所謂三世,指一個人現在生存之現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及命終以後生存之來世。又有以現在之一剎那為中心,及其前後稱為三世者。或以劫為單位,賢劫為現在,以此而建立三世。一般佛教均以時為假立者,然勝論外道或時論師則視時為實在者。
至於由過去之業因,所招感之現在果報,此種三世因果應報之理,即稱三世因果;而出現於三世之佛,則稱三世諸佛。小乘主張一世一佛;而大乘認為空間充滿十方諸佛,在時間上普現於三世,此稱十方橫化、三世豎化。總括而言,各宗派對於三世之觀點有下列四說:
(一)有部認為色、心等有為法之法體,系遍滿於三世而為實有,故稱『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准此而言,則『過去法』與『現在法』無法安立。對此,大多由類、相、位、待之不同,而有種種異說。其中,有部以『位』之不同為正義,而認為法體乃普遍於三世之實在,法體本身雖無三世之差別,但以其作用之標準衡量,未起作用時之法,稱為未來法;現在正起作用者,稱為現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則稱過去法。以上系對『現在即是一剎那』之說而言者。
(二)大眾部與經量部認為,於現在一剎那所起者始為實有,而過去與未來法皆無(非存在)。此即『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之主張。故以過去法為曾有、未來法為當有,而說明三世,此即稱『現在有體,過未無體』。
(三)唯識派以『過未無體』之立場,主張有三種三世:(1)道理三世,在現在法上,有過去曾有之因相與未來當有之果相,故具足過去與未來。(2)神通三世,過去、未來雖非實在,但依宿命智(宿命通)觀過去,依他心智(他心通)觀現在,依生死智(天眼通)觀未來,如此依神通力所顯示之三世,而作為現在剎那心識之相分。(3)唯識三世,系依迷心之虛妄來分別三世,然此僅為現在之心識變現之相分。
(四)華嚴宗立有九世、十世之說。即在三世中各有三世,指過去之過去,乃至未來之未來等九世,彼此相同、彼此和合(相即相入)而歸納於一念之中。九世加上一念,總合為十世,而於十玄門中,立有『十世隔法異成門』。〔六十華嚴卷三十七、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卷七十七、俱捨論卷二十、卷二十一、異部宗輪論、辯中邊論卷一、法華玄論卷九、華嚴五教章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末〕(參閱『三世實有』540 、『三生』543、『時』4121)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