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意趣
【意趣 】
意志之趨向。即內心所欲表示之意向。佛陀說法有平等、別時、別義和補特伽羅等四種意趣,稱為四意趣或四意。
(一)平等意趣,又作平等意。此為蠲除分別見,立於平等之立場所說。例如,釋迦牟尼佛雖非昔日之毗婆屍佛,但站在平等之立場,其所證悟之真理,與諸佛平等不二,故亦可謂『我是毗婆屍佛』。
(二)別時意趣,又作別時意。即為除去懈怠之障礙而宣說之教法。例如眾生修行之利益將見於別時,然為免眾生懈怠,故以即時可得之方便說法鼓勵之,例如稱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此即最佳之說明。然此亦有二說,一為一行別時意,一為唯願別時意。前者謂不具足萬行則無法成佛,卻說唯念佛一行即可成佛,故又稱成佛別時意。後者謂不具足願行則不得往生,卻說僅憑發願即得往生,故又稱唯願無行別時意、往生別時意。以上兩種情況皆為方便之說,若論具足萬行而成佛者,或願行具足而往生者,其實均得期於遙遠之未來。
(三)別義意趣,又作別義意。此指為除去聽者輕慢教法之障,而以另一意義來說明之意趣。例如由於在過去世曾經承事諸佛,故今日得以瞭解大乘佛法。此『瞭解』其實便是『證悟』之意。
(四)補特伽羅意趣,又作眾生意樂意趣、眾生樂欲意。補特伽羅(梵pudgala )系指人,意謂眾生。此乃隨順眾生之性格、志向而宣說各種教法,藉以打破其低層次之滿足感。例如對貪吝者則讚歎佈施行為;對執著於佈施者,則斥責佈施之行為。〔攝大乘論卷中(梁譯)、攝大乘論捲上(魏譯)、攝大乘論釋論卷五、攝大乘論本卷中、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五〕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