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夢經
【夢經 】
指佛典中有關夢之經文。小乘佛典與大乘佛典對夢之看法、解釋,均有不同。前者非以夢之本身為對象,而系意圖假托夢來暗示重大事件及轉變;後者則詳述夢之本質,並論及其實體之有無、善惡之差別等根本問題。故前者乃屬原始、自然之觀點,後者則為批判性、形而上之觀點。如佛母摩耶夫人夢白象自右脅入胎遂懷悉達多太子,此段經文即屬前者之例。至於般若經及其他諸多大乘經典中,常有『一切法如夢』之譬喻,此即屬後者之例。又如金剛經(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偈即稱六如偈、六喻偈;而於大智度論卷六則有『十喻』之說。此類般若經典所說者,皆屬否定夢的實在性之觀點。
佛典中,最早論述夢之本質與自性之經論為大毗婆沙論,該書卷三十七舉出『夢為實有』之說法,論中並謂(大二七·一九三中):『若夢非實,便違契經。』如上引文所述,既主張夢為實有,故認為對所夢之一切,應負起道德之責任(業報)。同卷又列舉五種有關夢之自性,即:(一)法救、覺天等婆沙四大論師揭舉妙音、世友等之學說以闡論夢,謂睡眠之時,心與心所法於所緣之境而轉,於覺醒之後猶存記憶而能對他人陳說者,此即稱為夢。蓋心與心所乃人類之意識、感覺等精神作用之總稱,故此說系以心、心所之全部精神作用為夢之本體。(二)以『意』為夢之自性,即睡眠前之意識作用忽現於夢中。(三)以『念』為夢之自性。念,指記憶。謂由過去至現在,乃至由現在至未來,其相續不斷之記憶作用即為夢之自性,故有過去之記憶現於現在夢境之情形。又夢覺之後能對他人陳述所夢者,亦藉此記憶之作用。(四)以五取蘊為自性。五取蘊,指色、受、想、行、識等五種有漏煩惱之積聚。於睡夢中,諸蘊輾轉相資以成夢事,故以之為夢之自性。(五)以一切法(即一切心、物等之萬象)為夢之自性。
關於夢之種類,因緣等,於佛教之前,古印度吠陀經典已舉出『七因緣』之說,即經由見、聞、受、希求、分別、當有、諸病等七類原因而引致之七種夢。佛教則舉出四因緣、五因緣、六因緣等諸說。據巴利經典彌蘭王問經所載,夢之原因有六,即:風病、膽汁病、痰病、天神鬼神之誘惑、習慣、前兆(象徵),其中僅前兆一項所夢為真,其餘均是虛妄。又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七舉出夢之五因緣:(一)由他力所引,如天人、仙神、聖賢等之神秘力透過夢,給予夢者引導教訓。(二)曾更念,即由過去之經驗、記憶所現之夢。(三)由當有,即預告未來吉凶、命運報應等而現之夢。(四)由分別,即由於強烈思考、希求、疑慮等之意識作用而相續出現於夜夢中。(五)由諸病,即由於四大不調等諸病引發肉體之痛苦,由是而導致夢。同論並謂,如是五因,於三界中之欲界,舉凡異生(凡夫)、聖者、預流果、羅漢、辟支佛等,皆有此等情狀,唯有佛世尊諸漏已盡,遠離一切顛倒,既無上述之情形,故佛唯有睡眠而無夢,其睡眠亦無別於覺醒。欲界之外,其餘之色界、無色界均無夢。
大智度論卷六亦舉出五夢因:(一)身體四大不調,熱氣多則夢中見火、黃、赤等。(二) 冷氣多則夢中見水、白等。(三)風氣多則夢中見飛、黑等。(四)對所見聞之事,思惟過度,故夢中復現。(五)天所啟示,令見未來之事。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二則舉出:(一)四大不和,(二)先見,(三)天人,(四)想夢等四種夢因。
於上記大毗婆沙、大智度、善見律毗婆沙等三大典籍中,大毗婆沙論成立最早,乃迦膩色迦王治世時所結集者,大智度論則約晚二百年,善見律毗婆沙再晚二百年。三書成立時代之先後,及其對夢之自性、虛實等之看法,顯然深具關係。大毗婆沙論謂夢乃真實者,大智度論謂上記之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屬妄見,善見律毗婆沙則採取折中立場,謂『四大不和』與『先見』二者所致之夢為虛妄不實,『天人』與『想夢』二者則為真實,並主張一切夢不必受果報,蓋因夢不屬善、不屬惡,乃為一種『無記』。
佛典之中,有關夢之經文極多,最常見者為佛托胎之瑞夢與佛入滅之悲夢,前者散見於太子瑞應本起經捲上、眾許摩訶帝經卷三、普曜經卷二、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摩訶摩耶經、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二、俱捨論卷九、異部宗輪論、摩訶止觀卷二上等,後者散見於大般涅槃經卷下、梵文大般涅槃經卷四十、涅槃經後分卷下、摩訶摩耶經卷下、迦葉赴佛般涅槃經、大智度論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屍那揭羅國條、法苑珠林卷十、卷十二等。此外,另有關於佛出家之夢,詳載於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等之佛傳經典中。
另如般若部、法華部所記敘之夢,如大般若經卷四五一之夢行品(同經文亦出於大智度論卷七十五之釋夢中入三昧品),內容記敘釋尊、舍利弗、須菩提、彌勒等四者之間,研討有關『夢中之業』之論點,此乃般若等大乘經典對夢所表現之批判性、思索性立場之典型代表。其結論已進入第一義諦,而謂若認為現實與夢境有差別者即為妄見,亦即採取『現實即夢』之觀點,而徹底契符般若空之思想。又關於夢之業報究竟應予以肯定或否定,端視闡說者之自由,要之,其關鍵皆繫於萬法一如的平等觀之第一義空。
又大般若經卷五九六、大智度論卷六等復以十種譬喻說明般若實相,即: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等之十種譬喻,此即所謂『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夢』一喻。另如大品般若經卷一表示『諸法皆空』之十喻,亦有夢喻。又如維摩經捲上表示『人身無常』之十喻,亦舉出夢喻。此外,大智度論卷七亦載有三淫女之夢,並藉之申論『諸法實爾,皆從念生』之妙旨。又如法華經安樂行品則載,法華行者若修四種安樂行,必能感得『見佛為眾生說法』、『見自己為眾生說法』等五種好夢之相。
此外,如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等之方等部、秘密部經典等,則與上記般若經典之夢大異其趣。其中,大方等陀羅尼經所載十二夢王(十二神王、十二大王)之故事,金光明經所記載『金鼓說法』之故事,兩者皆屬『天人入夢』之情形,而非藉夢以喻說空旨妙理。
於現存佛典中,以夢為全經主題之『夢經』,較重要者有:(一)阿難七夢經,全一卷,又稱七夢經,東晉曇無蘭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敘述阿難夢見『自陂池生出火炎』等七凶夢,佛乃為之預言於當來世佛法衰滅之相。(二)迦栴延為惡生王解八夢緣,又稱八夢經,元魏吉迦夜、曇曜共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雜寶藏經卷九。內容敘述迦栴延教化其本國之暴君惡生王,王深敬服,欲歸依佛法。後有婆羅門嫉之,適逢王夜夢八事,呼婆羅門占夢,婆羅門歪曲八夢之意義,迦栴延指摘其奸計,並另為王解說八夢,日後一一符合前兆,王乃懺悔恭禮,歸依三寶。(三)捨衛國王夢見十事經,全一卷,又稱十夢經、無希望經,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異譯本有捨衛國王十夢經,全一卷,譯者不詳,亦收於大正藏第二冊。內容敘說波斯匿王於一夜中夢見十事,憂愁煩悶,一婆羅門趁機使惡計,欲離間王對佛陀之虔敬,後因摩利夫人之請,佛陀為王解說其夢,令其預見未來之社會狀態,王之憂苦疑念乃一一冰釋,益加虔篤。(四)給孤獨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凡三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異譯本有吳之支謙所譯之須摩提女經,全一卷,亦收於大正藏第二冊。內容敘述佛陀為給孤獨長者之女善無毒(梵Suma^gadha^ ,須摩提)解說過去世之因緣,舉過去世時訖栗枳王(梵Kr!kin )因十惡夢而怏怏不樂,後從其女金鬘(梵Kan~canama^la^ )之勸說,往詣迦葉佛,迦葉佛乃為之解說其夢,謂十夢乃當來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兆。善無毒女以此聞法因緣而得度。(五)本生經中之大夢本生經(梵Maha^supina Ja^taka ),又稱十六夢經。內容敘述波斯匿王夢見十六凶夢,先由一婆羅門占夢,後經佛陀解說。與上記十夢經之內容異曲同工。據學者考證,十六夢經系由十夢經增廣而成者。〔雜阿含經卷七、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一、大寶積經卷七十三、卷七十四、五分律卷二十六、修行本起經捲上、大智度論卷六十四、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開元釋教錄卷十五〕(參閱『夢』5774)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