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尼泊爾
【尼泊爾 】
(Nepal)古稱尼波羅國(梵Nepa^la )、泥婆羅國、你波羅國、捏尼辣國、尼八剌國。位於中南亞,我國西藏之南,國土有十分之九為喜馬拉雅山所盤踞,首都加德滿都(Katmandu,梵Ka^t!ma^n!d!u )。全國面積有台灣四倍,人口僅台灣的五分之四,其中百分之九十務農。系一貧窮、落後、疾病與文盲比率偏高之國家。據大唐西域記卷七所載,尼波羅國周圍共四千餘里,位於雪山之中,住民邪正兼信,大小乘兼習,國王為剎帝利栗呫婆種,篤信佛法;此為七世紀時關於此國情勢之記載。佛教於印度衰沒後,此地猶興盛不已。佛教傳入尼泊爾,約於阿育王統治時代,迄今加德滿都附近尚存一座當時所建之佛寺,於玄奘入印度時,其僧徒約有二千餘人,爾後混入濕婆教信仰,形成怛特羅佛教,僧徒可攜家帶眷共住於寺院。
十八世紀以前,尼泊爾先後由印度、西藏及中亞之遊牧民族所控制,直至一七六八年,蟠居西部之廓爾喀族(Gurkhas)國王那拉延沙(Prithwi NarayanShah)崛起,統一全國,遷都加德滿都,即現今尼泊爾王室之始祖。佛教信仰大約於廓爾喀族興起之時漸次衰微,現今於加德滿都及古都拉特加翁(Rhatgaon)、派騰(Patan)等處,尚存寺院二千七百餘所。境內有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及其故鄉迦毗羅衛等古跡。今日國民之宗教信仰有印度教(國教)、喇嘛教、佛教、回教等,其中信仰佛教者約佔全國人口百分之
十,分佈於加德滿都及北邊國境一帶。尼泊爾雖以印度教為國教,然人民多將印度教教條及各種宗教儀式、慶典等與佛教合而為一,佛教與印度教之寺院亦具有同樣神聖之地位。
尼泊爾藏有諸多梵語佛教經典,十九世紀初開始,英國學者荷吉森(B.H. Hodgson)、來特(D. Wright)、賓達(C. Bendall)、法國學者萊維(S. Le/vi)及日本學者河口慧海、襏亮三郎、高楠順次郎等,先後於尼泊爾境內搜得大量貝葉及紙本梵夾,其書目皆載於諸搜集本之梵語佛典中。此類發現對近代佛教研究頗有貢獻。
又根據學者考證,尼泊爾為西藏佛教之根源地,西藏佛教初傳時所稱之法篋經(藏Za-ma-tog-bkod-pah!imdo )飛來之傳說,疑指尼波羅國。且西藏藏經之密部經典大多於尼泊爾譯出,又據『造像量度經引』所載,尼泊爾之佛師阿尼哥曾與元世祖之帝師巴思八同來我國,傳授梵式佛像造法。凡此種種,皆足證明上述說法。〔法苑珠林卷十六、舊唐書西戎列傳第一四八、D. Wright: History ofNepa^l; S. Le/vi: Le Ne/pal; 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Ⅱ〕(參閱『尼泊爾佛教』1887)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