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惡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惡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

【惡 】

(一)梵語pa^pa,巴利語同。為三性之一。相對於『善』、『無記』,與『不善』(梵akus/ala ,巴akusala )同義。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厭毀之不善法,及惡思之所作。其性質包括違理背法、違損自他、與貪嗔等煩惱相應、能障害聖道等。俱捨論卷十六(大二九·八四中):『由此能感非愛果故,是聰慧者所訶厭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即表此意。

 善(巴pun~n~a ),即所有善界之善行。反之,『惡』則為破壞人倫秩序之一切品格、心意與行為。據經集(巴Suttanipa^ta )四○七偈所載,世尊之出家,即為遠離由身所造之惡業,捨棄由口所造之惡行,而過清淨之生活,故惡業、惡行實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除身、口所造之惡行外,後世更增加意識所造之惡業,而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種惡業,金光明最勝王經夢見金鼓懺悔品即謂(大一六·四一二中):『身三語四種,意業復有三;繫縛諸有情,無始恆相續;由斯三種行,造作十惡業。』

 十惡業即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常與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僧、噁心出佛身血等五逆罪並提。無量壽經之成書年代早於金光明經,故僅說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等五惡,此即五戒之由來。蓋佛教關於惡業之說法,由來已久,稱此等破壞人倫秩序之行為為惡業,系原始佛教乃至大乘佛教之一貫思想。〔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二、俱捨論卷十四、卷十六、法界次第初門捲上、大乘義章卷七〕(參閱『不善』994、『善』4873)

 (二)悉曇字奧(ah!)。又作痾、惡、阿。或稱涅槃點。為悉曇十二摩多之一,五十字門之一。在阿字五轉中,為第四轉,即於無轉之阿字旁加涅槃點者。大日經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四上):『若阿字傍加二點,即是菩提心併除一切障得涅槃也。』依善無畏(637~735)所說東因發心之義,阿字五轉配於五佛中,此字相當於北方之釋迦如來。此字為除蓋障菩薩之種子,大日經疏卷十釋之,謂此字有降伏、除遣之義。另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四載,此字有滅沒(梵astam! -gamana )、沒滅盡、遠離等義。〔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日經卷五布字品、文殊師利問經捲上字母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理趣釋捲上、大日經疏卷二十、悉曇藏卷五、卷六〕(參閱『阿字五轉』3613)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