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鼓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鼓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

【鼓 】

敲打樂器之一。由金、玉、木、石等所制,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之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其用途則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之雲鼓)、浴鼓(浴時所用)、誦經、梵唄(佛教聲樂)等。於印度,鼓多作為報時、警報之用。我國初時用於儀式、舞樂、軍陣等,唐代以後亦用於僧堂規律、行事報時。傳至日本後,亦多為誦經唱題之用,然種類變化繁多,例如太鼓、一枚皮(單面鼓)、團扇太鼓等皆為日本獨有者。

 安置鼓之建築物,稱為鼓樓。一般寺院中,鼓與梵鍾相對安置於大殿前之左右兩方,故自古有『左鍾右鼓』之稱。

 傳說,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鳴,聞其聲者即起懼惡生善之心,故稱為天鼓。亦有於鼓上塗毒藥後敲打,聞其聲者則死,此鼓稱為毒鼓。又天鼓比喻為能生善,毒鼓比喻為破惡。另有喻信佛法者為天鼓,喻謗佛法者為毒鼓之說。然謗佛法者,終亦能成佛,故有『毒鼓結緣』之說。

 鼓之原語有多種,其中,陛哩(梵bheri^ ,巴bheri )即指罐鼓(巴dindima ),犍椎(梵ghan!t!a^ ,巴同)指用於報時之金屬板。又梵語dundubhi 為大罐鼓,梵語mr!dan%ga(巴mutin%ga )乃指小鼓(tabor)。故知經典中所載之鼓,並非皆屬同一種類。在我國,自古即有種種不同之鼓,有起源於我國者,有傳自西域者。其形狀大小不一,小形者稱為應鼓,大形者稱為藪鼓。有足者稱為足鼓,以柱貫穿者稱為楹鼓,高懸以擊者稱為懸鼓。以羯戎製作,形如漆桶,兩頭皆可擊打者,稱為羯鼓。〔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法器章、禪林象器箋唄器門〕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