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寺格
【寺格 】
即寺院之格式。又作寺班。依寺院創立之緣起與營構之大小等區分寺院之格式等級,稱為寺格。印度之『寺格』制度不詳。我國於佛教東傳之初,本無寺格之分別,後隨寺院興建之盛行,遂有大剎、小剎等分別,而大剎中又有支院之分。於洛陽伽藍記序文中,即有大、中、小伽藍之稱。又佛祖統紀卷四十二中,亦有上寺、中寺、下寺等稱。唐代時有皇帝敕建及敕賜寺額之寺院,以別於其他諸寺院。宋代時隨著禪宗之大盛,而設立『五山十剎』之制,此系就禪院而定等級,其後教院(天台、華嚴等諸宗)中亦設置『五山十剎』之制。明洪武十五年(1382),曾分天下之佛寺為禪寺、講寺、教寺三等。此外,於萬曆年間成書之金陵梵剎志中,將金陵(今南京)之寺院分為大剎、次大剎、中剎、小剎等階別。
日本之寺院,分為官寺、私寺二種。官寺,又稱敕願寺、御願寺,即依天皇、皇后等御願而建立之寺;又分為國分寺及定額寺二種。至平安中期,由宇多天皇出家為始,皇室中出家者漸多,遂將彼等居住之寺院,稱為門跡,置於諸寺院之最上位,後則產生宮門跡、攝家門跡、准門跡等,以別於一般寺院。鐮倉時代末期,日本仿照我國宋代之制,於臨濟宗之寺院設立『五山十剎』之制。〔佛祖統紀卷四十八、釋氏稽古略卷四、續釋氏稽古略卷二、日本宗教制度史料類聚考〕(參閱『五山十剎』1062、『金陵梵剎志』3584)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