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印刷術
【印刷術 】
興於我國,原系因應佛教徒之需要,而發達於文化圈。由印刷遺物而推論,最古或為隋代所刻,
然年代不詳。日本方面,於神護景雲四年(770)所刻成之百萬塔陀羅尼,為日本最早之印刷品。我國方面,唐鹹通九年(868)所完成之『金剛般若經』,為最早之印刷品,亦為現存世界上最古的雕版經本印刷品,其扉頁之『祇樹給孤獨園圖』,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其刻工技術之進步,世人共譽。
然有組織之大部佛典印刷繫於進入十世紀之後,以四川最為發達;佛教
大藏經之最初印刷,亦於十一世紀末之四川地方開版,後分送至各地之大寺院,其時所印之經典皆為漢文佛典。宋、元、明印行之大藏經皆系木版雕印本,自民初之頻伽藏乃開始使用鉛活字印刷。又於元朝統治中國之時,回紇文與西夏文之佛典亦有印刷本,此因元朝之領土包括回紇、西夏,且同為戎族,元室乃特為彼等印刷回紇文與西夏文之佛典。當時負責從事此項工作者,則為元朝種族政策下備受歧視之漢人,印刷工作全在杭州進行。此外,如朝鮮、安南等地,亦有佛典之刊印。又於出土文物中,亦有少數古代印度語之印刷品,然屬於我
國系統之印刷術並未流行於印度,直至十九世紀末,印度始有天城體(梵deva -na^gari^ )文字之鉛活字佛典興起。
自九世紀末至十世紀之間,我國內地大量印刷各種佛典,分送至全國各地及中亞等地,其中僅有少數倖存至今。於今中亞所出土之印刷佛典,其初期形式皆為卷子本,如上記所述之『金剛般若經』即為卷子本。自十一世紀頃,始以折本與冊子本為主。漢文、回紇文、西夏文之佛典均有折本與冊子本,然卷子本之印刷佛典僅有漢文,數量亦不多。
於日本,平安時代南都諸寺皆有法華經、成唯識論之印行,於鐮倉時期稱此系統所刊印之佛典為『春日版』,其後有高野山關係寺院之『高野版』,與京都禪宗五山之『五山版』,另有以京都為中心之『淨土教版』。至室町時代,乃以鐮倉為據點,隨而普及各地,及至室町末期,遂發展為商賈買賣之出版。印刷活字版之流行,至江戶初期始興盛,此即一六三七年以活字版所印行之天海藏,此後日本之大藏經,亦多用活字印行。此外,刻有圖像之印刷術,乃傳自唐朝之折佛,自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皆甚流行,其形大者如兩界曼荼羅、涅槃像,小者如頒於寺院之尊影、護符等木板折佛印刷。明治之後,西洋盛行鉛活字印刷,木版遂急速衰頹而為鉛活字所取代。(參閱『活字版』3880)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