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心性
【心性 】
梵語citta-prakr!ti,巴利語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稱自性。心之本性有清淨、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說,於佛教思想史上為經常論議之事,而以心性本淨說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說,在增支部經典(A.N.I. 5, 6)中雖僅言心(梵citta ,巴同),然就其意義而言,已關乎心之本性問題,亦即主張心之本性清淨。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問題,系以心性清淨說為其主。至部派佛教時,大眾部、分別論者等主張心性本淨;有部等則破之,立心性淨不淨各異說。據異部宗輪論載,大眾部主張心性本淨,雖以客塵隨煩惱之雜染,然非為心之本體。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說乃繼原始佛教以來之心性本淨說而發展,此乃其特色,並可由此心性本淨說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淨說在初期、中期及後期之大乘經論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思想型態,此外,並與如來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淨識、阿摩羅識、唯識實性、圓成實性、心體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發展,故大乘經論『心性說』之特色,與部派佛教之諸論書中所言心之本性是淨是染之心理問題有異,而成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開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質等諸問題之思想依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隨想論、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七、順正理論卷七十二、大智度論卷十九、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辯中邊論捲上、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成唯識論卷二〕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