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派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中觀派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觀派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中觀派

【中觀派 】

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 。系以龍樹(梵Na^ga^rjuna )之中論為基礎,宣揚空觀之學派。認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獲得之認識,皆屬於戲論範圍,稱為俗諦;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覺現觀,方能證得之諸法實相,則稱為真諦。從俗諦而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諦而言,一切皆無自性,皆畢竟空。然世俗有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存在於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諦,則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即在理論上,統一性空與方便;在認識上和方法上,統一名言與實相、俗諦與真諦;在宗教實踐上,統一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即所謂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之觀點,即稱中觀。與瑜伽派對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為二大潮流之一。

 此派以龍樹為始祖,歷經提婆(梵A^rya -deva )、羅侯羅跋多羅(梵Ra^hulabhadra )、青目、婆藪開士等人。至六世紀初,有佛護(梵Buddhapa^lita )、清辨(梵Bha^vaviveka,Bhavya )二論師出而作中論之註釋。其後中觀派分裂為佛護系之具緣派(梵Pra^san%gika )與清辨系之依自起派(梵Sva^tantrika )。前者之月稱(梵Candraki^rti )論師曾對清辨之中論註釋,予以激烈抨擊,其思想並傳入西藏而廣泛流傳;後者則以觀誓(梵Avalokitavrata )等論師為代表人物。

 七、八世紀之際,中觀派與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趨勢,終於形成寂護(梵S/a^ntaraks!ita )、蓮華戒(梵Kamalas/i^la )等之中觀瑜伽派(梵Ma^dhyamakayoga^ca^ra ),與密教同時流傳,直至印度佛教之滅亡為止。

 在我國方面,此派之學說由鳩摩羅什開始系統地介紹至中國後,發生極大之影響,如隋唐之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等諸大宗派,均以此派之創始者及其經典為立宗之重要根據。〔大智度論卷三十八、佛性論卷一、大唐西域記卷十、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W. Wassiljew: Der Buddhismus; Th. Stcherbatsky: The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參閱『印度佛教』2215、『空有論爭』3473、『瑜伽派』5530)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