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與心受差別是什麼意思,法相辭典中身受與心受差別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身受與心受差別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身受與心受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

p0679

  大毗婆沙論一百十五卷十一頁云: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答: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復有說者,諸受中無分別者,名身受。有分別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自相境,名身受。緣自相共相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現在境,名身受。緣三世及無為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緣實有境,名身受。緣實有假有境,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於境一往取者,名身受。數數取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若受、於境暫緣即了者,名身受。推尋乃了者,名心受。復有說者,諸受中、若依色,緣色;名身受。若依非色,緣色非色;名心受。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非和合,說亦爾。尊者世友說曰:佛說二受,謂身受心受。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此中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五根轉,名身受。恆以身為增上緣故。若依意根轉,名心受。恆以心為增上緣故。有作是說: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三根轉,取和合境;名身受。恆作想故。若依三根轉,取不和合境;名心受。非恆作想故。大德說曰: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若是身受,亦是心受。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謂所有受,不取外事而起分別。但依內事,執取其相,而起分別。謂緣一切補特伽羅有緣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無為法等,名心受。大德欲令如是心受,無實境界,惟分別轉。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卷一頁云: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耶?答: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復次若受、無分別,名身受。有分別,名心受。復次若受、取自相境,名身受。取自共相境,名心受。復次若受、取現在境,名身受。取三世及非世境,名心受。復次若受、取事別境,名身受。取事別及和合境,名心受。復次若受、一墮境者,名身受。數數墮境者,名心受。復次若受、於境率爾轉者,名身受。思度轉者名心受。復次若受、以色為所依、色為所緣者,名身受。以非色為所依、色非色為所緣者,名心受。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不和合,廣說亦爾。尊者世友說曰:如佛所說:彼於爾時,受於二受。謂身受、心受。雲何身受?雲何心受?答:無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所以者何?心相應故。然諸受、若依五根轉,此受名身受。恆以身為增上故。若依意根轉,此受、名心受。恆以心為增上故。復作是說:無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心相應故。然諸受依取至境三根轉,此受名身受。恆作想故。依取不至境三根轉,此受名心受。不恆作想故。大德說曰:若是身受;彼亦心受耶?答:若是身受;彼亦心受。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謂若計度外事,於內取相;及於事取補特伽羅,并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無為相;如此類受,皆名心受。以於非實有境,分別轉故。是謂身受心受差別。

分類:法相辭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法相辭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