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廬山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廬山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廬山

【廬山 】

位於江西九江,北倚長江,東接鄱陽湖。又稱匡山、南鄣山、南康山、匡廬、廬阜、輔山、靖廬山。相傳黃帝曾游止於此,故又稱三天子都、三天子鄣。又傳殷商(或周代)之際,有匡俗者,於山中結廬隱棲修仙道,後羽化而去,僅存空廬,自此遂有廬山之名。山中有五老、香爐、漢陽、白雲、雙劍等數十峰,康王、棲賢、虎溪等谷,白鹿、白雲、蓮華等洞,般若、翻經、文殊等台,處處奇巖懸崖、潭澗瀑布,古來即以勝景聞名天下。

 東漢靈帝時,安世高常游此山,其後,僧眾來此者頗多。東晉太元(376~396)初年,道安之門人慧永來山,於香谷建西林寺。十一年,慧遠應慧永之請,來山建東林寺,世稱東林、西林二寺為廬山之二林。十五年建般若台精舍,安奉阿彌陀佛像,與道俗百二十餘人共結『白蓮社』,作為淨土教修行之根本道場,提倡念佛法門。自此,來山之僧俗益眾,乃逐漸成為我國淨土教之聖地。慧遠又廣為招請西域沙門前來從事佛典翻譯;或遣使赴西域求經。如僧伽提婆曾來此山弘法譯經,譯出阿毗曇心論、三法

度論等;佛馱跋陀羅於此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等;佛陀耶捨亦嘗至此。四方前來參集之眾多達三千,廬山不僅成為當時南地佛典翻譯之大道場,更蔚為佛教一大中心。其後桓玄禁佛汰僧,獨有此山得以倖免於難。又於當時,除修道之士外,如陶淵明、雷次宗等一代名士亦厭離世亂,紛紛遁居此山。又大書法家王羲之亦於山中建歸宗寺,迎請佛陀耶捨住之。

 慧遠示寂後,道炳主盟白蓮社。曇詵於大峰山之南創建大林寺,法濟於玉巒峰之東北創設慈雲院(竹林寺)。慧安住於凌雲寺,曇翼、慧慶居止於漢陽峰廬山寺。隆安年間(397~401)道生來此棲隱,曾於劉宋元嘉七年(430)宣講涅槃經,其後且示寂於此山。十五年,僧瑜、曇溫、慧光等同入山之南嶺創建招隱寺(招提寺)。南齊永明十年(492),僧景創建香爐峰寺。至梁代,法歸於擲筆峰創建峰頂寺。太清年間(547~549),法歸宣講金光明經後,於東林寺之南建立戒壇,成為江南三戒壇之一。隋開皇年間(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師兩度來山開講,聞法者多達五千人。其門人大志於甘露峰之南建靜觀道場,又於福林寺修頭陀行。同一時期,道信駐錫大林寺,智鍇棲止西林寺二十餘年,致力宣講法華、涅槃、十誦律等。

 至唐代,淨土宗高僧善導曾來山尋訪慧遠之遺跡;智舜於山中講觀無量壽經。玄宗時,曾敕建慧永之塔廟於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結『西方道場』。大歷年間(766~779),神湊於東林寺弘傳律學,法藏於五老峰建構道場,李白亦常遊山賦詩。元和二年(807),白居易於遺愛寺附近結草堂。寶歷年間(825~826),刺史李渤建白鹿洞書院。馬祖道一之弟子智常來住,常隨之眾數百人,大弘禪風。未久即遇會昌法難,至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復興東林寺。五代之際,行因於棲賢寺弘法。南唐時,李中主於東南麓創建開先寺,李後主又於西麓營建圓通寺。

 宋慶歷年間(1041~1048),居訥住於圓通寺,與歐陽修等人共結『青松社』,興隆禪法,門下號稱三千。元豐二年(1079),神宗敕改東林寺為『東林太平興國禪院』,黃龍慧南之弟子常總奉敕入東林寺,大弘教化,世稱東林常總。紹興十七年(1147)法道於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間(1308~1311),普度住於東林寺,編撰廬山蓮宗寶鑒,弘揚淨土教義。明萬曆七年(1579),仁敬、智聯合力營構千佛寺。四十二年,德清於五乳峰創建法雲寺,並於寺中著述。清代以降,佛寺漸次衰頹。至民國十三年(1924),曾於山中召開世界佛教大會。

 廬山於極盛時期,寺院多達數百,今僅存東林、西林、歸宗、開先、圓通、天池等八十餘寺及六角磚塔、五重小石塔、慧遠之塔院、六角石造古墳等勝跡。〔出三藏記集卷二、卷十、卷十三至十五、梁高僧傳卷六、廬

山記、東林十八高賢傳、廬山蓮宗寶鑒卷一、卷四、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一三七至一四四〕

分類:佛學大詞典

廬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