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覺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覺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

【覺 】

(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音譯菩提。即證悟涅槃妙理之智慧。舊譯作道,新譯則作覺。以區分『法』與『人』之故,而譯 bodhi 為覺,譯 buddha 為覺者。〔般若心經幽贊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慧苑音義捲上〕(參閱『菩提』5198)

 (二)梵語buddha。音譯佛、佛陀。又作覺者。據慧遠之觀經義疏卷本載,覺有二義:(一)覺察之義,系相對於『煩惱障』而言。煩惱之侵害如賊,僅聖者能覺知而不受其害,故謂之覺。(二)覺悟之義,系相對於『所知障』而言。無明之昏闇如睡眠,然聖慧一起則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謂之覺。又凡夫之人,了無覺義;聲聞、緣覺等二乘之人,僅具自覺;而菩薩雖能自覺、覺他,然覺行未滿;唯獨有佛,為自覺、覺他,而又覺行圓滿者。〔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參閱『佛』2605)

 (三)與『不覺』相對。指心性遠離妄念而照用朗然。據大乘起信論載,阿賴耶識(萬有之本體)有覺與不覺二義,而覺又有本覺、始覺之別。其中,以萬有之本體本為清淨之覺體(本覺),然無始以來為無明妄念所覆,故依現實狀態,而稱不覺;若依修行觀智即可達覺了心源,則稱始覺。

 又依覺之程度,始覺復分為如下四位:(一)究竟覺,意謂無上之覺知,系指菩薩修行階位中第十地菩薩之覺知,然一般以佛之覺知方為究竟覺、無上覺、正覺、大覺等。 (二)隨分覺,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薩之覺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覺,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及二乘之覺知,以其相似於覺,然非真覺。(四) 不覺,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覺知業果之理,如知惡業能招感苦果等,雖不造惡業,然仍未起斷惑之智慧,是為不覺。(參閱『本覺』1979、『始覺』3140)

 (四)梵語vitarka。新譯作尋。心所之名。即尋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對事理之粗略思考;僅限於色界之初禪及欲界。於諸經論中,因其性質之善、惡,分為善覺與惡覺。如欲覺(貪覺)、嗔覺(恚覺)、害覺(惱覺)等三者,稱為三惡覺,或三不善覺;若再加親裡覺、國土覺、不死覺、族姓覺(利他覺)、輕他覺(輕侮覺),則稱八覺。反之,離欲覺(遠離覺、出離覺、出覺)、無嗔覺(無恚覺)、無害覺(無惱覺)等三者,稱為三善覺(其中後二者為安穩覺)。此外,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者為入菩提道而覺知、思念之八種覺,稱為八大人覺,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覺、知足覺、遠離覺、精進覺、正念覺、正定覺、正慧覺、不戲論覺等八者,皆屬於善覺類。〔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菩薩地持經卷四、成實論卷十四、俱捨釋論卷三〕(參閱『尋』4936)

 (五)為心、心所之總名。以心、心所乃緣對境而覺知之故。成唯識論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