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道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

【道 】

(一)梵語ma^rga0 巴利語magga。音譯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軌路)。據俱捨論卷二十五謂,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准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例如大智度論卷八十四謂,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種道,人、天以十善、佈施為道,而求世間之福樂;二乘以三十七道品為道,而求涅槃;菩薩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為道,而求佛果。此外,惑、業、苦,稱為三道;惑為業之通路(通入、能通),業為苦之通路,苦為惑之通路,三者如輪,循環不止(輪轉)。復次,所謂三惡道、五道、六道等,即是依善惡業通入天、人、地獄等果,而產生個別之果報(道別)、循環(輪轉)。然欲別於菩提之譯為道者,乃特稱菩提為果道,而稱此道為因道。

 為至涅槃,須制伏煩惱,而在斷此之道中,有『有漏道』與『無漏道』兩種。(一)有漏道亦稱世間道、世俗道,系同於上記的人天之道。又在三界九地中,除有頂地外,為斷以下八地之修惑,在見道前之加行位(又作加行道)以有漏智實踐六行觀,即是屬此。據俱捨宗之說,如此依有漏道而斷除煩惱,是為有漏斷,故主張有漏道為斷道之一。然唯識宗主張,有漏道只能制伏煩惱現行(顯勢位),並未能斷煩惱之種子(潛勢位),故稱之為伏道(能伏道)。(二)無漏道亦稱出世間道、聖道,系以未至、中間、四根本、下三無色之九地為所依,而依無漏智斷煩惱(無漏斷)之道;唯識宗稱之為斷道,亦稱為伏道。基於此,斷道意即『能斷除煩惱之道』,故又稱『對治道』或『能治道』。若以有漏道、無漏道配於見、修、無學等三道來說明,則見道與無學道必是無漏道;修道既為無漏道,亦為有漏道。

 有關斷除煩惱,證得真理之過程,俱捨宗、唯識宗分為四種道(四道)加以說明: (一)加行道,又稱方便道,即為斷除煩惱的準備之實踐,然異於加行位稱為加行道之義。(二)無間道,又稱無礙道,即正斷煩惱之道,同於前言之斷道。此道之後(即無間)即可斷除煩惱;基於無間隔之義,稱作無間。(三)解脫道,即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真理之道。(四)勝進道,又稱勝道,即於解脫道,將進而斷除後品煩惱(此時勝進道成為將斷後品煩惱之加行道);或滿足於已斷之煩惱,不再斷後品煩惱;或觀察思惟已斷之法。

 道之分類,除上舉之外,另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所載之十一種道:觀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淨出離道、依根差別道、淨修三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舉出:『善道、惡道』、『世間道、出世間道』、『定道、慧道』、『學道、無學道』、『向道、果道』等二種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波羅蜜道、方便道、淨世界道』、『初發意道、行菩薩道、成就眾生道』等三種道,『天道、梵道、聖道、佛道』等四種道,六神通道、六波羅蜜道等六種道,七覺道、七想道等七種道,八正道、八背捨道等八種道,九次第道、九阿羅漢道等九種道,十無學道、十智道等十種道。

 此外,教道、證道、難行道、易行道等皆為一般所熟知之用語。同時,得聖道或無上道(佛之覺)者,稱為得道。禪宗亦以道為辨明之意,由之,並稱參禪、徹悟、開心眼為辨道或辦道。〔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卷八十六、三無性論捲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卷十四、法華玄義釋簽卷九、大乘義章卷十八〕(參閱『定』3171)

 (二)菩提之異譯。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