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偈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偈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

【偈 】

有廣狹二義,廣義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梵ga^tha^ )與祇夜(梵geya ),兩者均為偈頌之體,然兩者之意義互異:偈前無散文(長行),而直接以韻文記錄之教說,稱為孤起偈,即伽陀;偈前有散文,而尚以韻文重複其義者,稱為重頌偈,即祇夜。然諸經論中或有混用此二者之情形。狹義之偈則單指梵語之ga^tha^ 。音譯伽陀、伽他、偈陀、偈他。意譯諷誦、偈頌、造頌、孤起頌、不重頌偈、頌、歌謠。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經之一。此文體之語句,則稱偈語。梵文文獻中由特定音節數與長短組成之韻文,通用於佛教經律論。偈之種類極多,佛典中最常用者為兩行十六音節(兩句八音節)所組成,稱首盧迦(梵s/loka ),又稱通偈。另一種為兩行二十二至二十四音節(兩句十一至十二音節)所組成,稱為 tris!t!ubh(音律之一種)。此外,不限音節數者為兩行八句(四個短音量有七句與一音節)所組成,稱為a^rya^(音律之一種)。

 以下為一行首盧迦之例:a=ni^tya^ba=ta=sa^m!ska^ra^, u^tpa^da^vy a=ya=-dha^rmi=n!a=h!(﹀記號為短音節,─記號為長音節)。此一偈之漢譯有四字與五字各兩句兩行,自外形觀之,如同漢詩,但無韻律。長偈中未必為一頌二行,而每有一至四行者,原典中偈之音節數與漢譯後之偈句,其字數並無直接關係。此外,一般首盧迦不限制音節之長短。另有為表示散文之長度,而將各段散文逐一分別為三十二音節者。例如漢譯大般若經最初四百卷相當於四百卷之梵本,稱作十萬頌般若。

 漢譯經典中,多處提及偈頌,然各經所說不一,順正理論卷四十四謂,偈有二、三、四、五、六句等。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謂,一切之偈,稱為只夜,亦稱伽陀,有三句、五句、六句等。成實論卷一謂,祇夜(偈)有伽陀、路伽兩種,路伽又分順煩惱、不順煩惱兩種,十二部經中之伽陀即屬不順煩惱之類。百論疏捲上謂,偈有兩種,一種稱通偈,即首盧迦,為梵文三十二音節構成;一種稱別偈,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又佛教之詩文稱為偈別;偈即作詩,別為作文之意。〔顯揚聖教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本〕(參閱『十二部經』344、『孤起偈』3142、『祇夜』3918)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