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少見多怪
【少見多怪 】
見識不廣的人見到新鮮的事物,就以為怪誕,不可信,俗語謂之「少見多怪」。源於中國第一篇佛學論文,漢末牟融的《理惑論》。當時佛教傳入未久,有人問: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恐怕只是說得好聽,未必是事實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諺回答:「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駱駝)言馬腫背。」意思是說少見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見駱駝,就說是背腫的馬。如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卷三:「鍾十六以婦六月產即雲不貞,可謂少見多怪矣。」又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在少見多怪的原始社會裡,有了這麼一個奇跡,那轟動一時,就可想而知了。」後亦作「所見少則所怪多」。如晉·葛洪《抱朴子·論仙》:「雲物各自有種,況乎難知之事哉!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語》卷三:「三足癩蟆;可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人但少所見、多所怪爾。」(李明權)
分類:俗語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