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 .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3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 .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6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7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8 .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9 .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10 .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11 .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2 .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13 .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4 .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5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6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7 .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8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9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20 .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2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3 .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24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5 .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6 .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7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8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 .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0 . 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1 .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2 .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33 .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4 .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35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6 .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 也。
37 .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8 .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39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0 . 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1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2 .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3 .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44 .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45 .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46 .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7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48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49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0 . 20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 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