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自我委屈釀製自我感動,那不會有別的結果,那只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並且讓「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自虐者自虐而束手無策。
2 . 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與我擦肩而過從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駐進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錘煉我,融入我而成為我。
3 . 局部之困苦,無不源於局部之有限,因而局部的歡愉必是朝向那無限之整體的皈依。所以皈依是一條永恆的路。這便是愛的真意,愛的遼闊與高貴。
4 . 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於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於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於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於看見了路。
5 . 糟糕的是,你不僅沒能讓這偏見遭受挫折,反給它提供了證據,沒能動搖它反倒堅定著它。
6 . 真正的進步,終歸難以用生產率衡量,而非要以愛對殘疾的救贖來評價不可。
7 . 上帝不許諾光榮和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困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並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8 . 2025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
9 . 凡你描寫他人描寫得(或指責他人指責得)準確——所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之處,你都可以沿著自己的理解或想像,在自己的心底找到類似的埋藏。
10 . 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麼英勇無敵,多麼厚學博聞,多麼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於無知無能的地位。
11 . 布萊希特的「間離」說才是切中要害。藝術或文學,不要做成生活(哪怕是苦難生活)的幫腔,要像偵探,從任何流暢的秩序裡聽見磕磕絆絆的聲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12 .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
13 . 一路上月影清疏晚風憂怨,少年們默然無語,開始注意到命運的全面臉色。
14 . 把狼關在籠子裡一養,世界上就有了狗。
15 . 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實是一片空曠,除了希望什麼也沒有,想要也沒有。
16 . 在人性去接近完美卻發現永無終途的路上,才有神聖的朝拜。
17 . 愛情本來是一種心願,不能到街上看看就說沒有。
18 . 2025這很像是蒙騙了裁判的犯規者,事後會寬慰有加地告訴你:比賽已經結束,錄像並不算數。
19 .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彼岸的成立。走到,豈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終結、拯救的放棄。因而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恆途。
20 . 天堂是什麼?正是與這物質性限制的對峙,是有限的此岸對彼岸的無限眺望。
21 . 好幾次有人對我說過,也許是我什麼時候不留神,說了對佛不夠恭敬的話,所以才病而又病,我聽了也像約伯一樣頓生怨憤——莫非佛也是如此偏愛恭維、心胸狹窄?
22 . 「我們」和「立場」很容易演成魔法,強制個人的情感和思想。
23 . 我看見一片蠻荒的曠野,神光甚至也少照耀,唯一顆訴告無處的心隨生命的節拍鐘錶一樣地顫抖,永無休止。
24 . 看見苦難的永恆,實在是神的垂憐——唯此才能真正斷除迷執,相信愛才是人類唯一的救助。這愛,不但是友善,慈悲,助人為樂,他根本是你自己的福。這愛,非居高的施捨,乃謙恭的仰望,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25 . 在迷途面前都不要把自己洗得太乾淨,你以什麼與之共鳴呢?可有誰一點兒都不體會醜惡所走過的路徑嗎?這便是人人都需要懺悔的理由。發現他人之醜惡,等於發現了自己之醜惡的可能,因而是已經需要懺悔的時刻。
26 . 那些只是隨著肉身的慾望而活的,你會說他沒有靈魂。
27 . 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並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28 . 不避迷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
29 . 仁慈在於,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在神的字典裡,行與路共用一種解釋。
30 . 你要愛就要像一個癡情的戀人那樣去愛,像一個忘死的夢者那樣去愛,視她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
31 . 其實誰也有「我怎麼這麼走運」的時候,只是這樣的時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
32 . 人,不能光是活著,不能光是以其高明的生產力和非凡的忍受力為榮。
33 . 文學因而不能止於干預實際生活,而探問心魂的迷茫和意義才更是它的本分。
34 . 輝煌的歷史倘不是幾個英雄所為,慘痛的歷史也就不由幾個歹徒承辦。
35 . 這愛,非居高的施捨,乃謙恭的仰望,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36 . 尷尬是一種可貴的能力。因為,反躬自問是一切愛願和思想的初萌。
37 . 法律的每一次完善,都是愛願幾經尷尬之後的別開生面。
38 .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它從來就沒有離開過。
39 . 人以一個孤獨的音符處於一部浩瀚的音樂中,難免恐懼。這恐懼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心願,卻不知道別人的心願;他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與別人相關,卻不知道別人對這複雜的相關取何種態度;他知道自己期待著別人,卻沒有把握別人是否對他也有著同樣的期待;總之,他既聽見了那音樂的呼喚,又看見了社會美德 的陰沉臉色。
40 . 善惡的標準,可以永久地增補、修正,可以像對待幸福那樣,做永久的追尋。怕只怕人的心裡不設這樣的標準,拆除這樣的信守,沒有這樣的法庭也不打算去尋找它,同時快樂地宣揚這才是人性的復歸。
41 . 背運的時候誰都可能埋怨命運的不公平,但是生活,正如上帝指給約伯看到的那樣,從來就布設了凶險,不因為誰的虔誠就給誰特別的優惠。
42 . 相信愛才是人類唯一的救助。這愛,不單是友善、慈悲、助人為樂,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這愛,非居高的施捨,乃謙恭地仰望,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43 . 那巨大的存在之消息,因分割而衝突,因衝突而防備,因防備而疏離,疏離而至孤獨,孤獨於是渴望著相互敞開——這便是愛之不斷的根源。
44 . 尷尬是一種可貴的能力。因為,反躬自問是一切愛願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發現你處在了尷尬的地位,這不值得驚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著它日日夜夜驚擾你的良知,質問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進退維谷之日正可能是別有洞天之時,這差不多能算規律。
45 . 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遠的激越,由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人不僅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而且是一個個分開著被拋來的。
46 . 所以,虛無的悲歎,尋根問底仍是由於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靈魂的眼睛,單是看見要回那無中去,卻忘了你原是從那無中來。
47 . 世界是一個整體,人是它的一部分,整體豈能為了部分而改變其整體意圖?這大約就是上帝不能有求必應的原因。這也就是人類以及個人永遠的困境。
48 . 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並非全是史鐵生。
49 . 我不斷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藍天,一條小街,陽光中縹緲可聞的一縷鐘聲,於恐懼與好奇之中鋪築成無限。
50 . 未被證偽而信其偽,與未被證實而信其實,到底怎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