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很多欠了賬的改革讓醫生成為替罪羊,成為被傷害與被指責的對象。而這其中,我們都有責任。其實,傷醫事件屢屢發生,真正的最終受害者是我們,是生活著的每一個人。一旦醫生心神不寧,不再愛自己的崗位,我們將生無所托,老無所依。生老病死,托付給誰?
2 . 現在回頭看,那一個暑假很像是在旅途中,離開了一個站台,而距離下一個站台還有一小段路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讓人心裡空空蕩蕩的。更何況這一個夏季中,北京被人們反反覆覆地談論著,本來我已經熟悉的城市重新又變得陌生起來。
3 . 這種尊敬主要來自於他們手下的一些文章,比如大興安嶺火災後的《三色警告》、《西部大移民》等等。這些文章中的批判現實色彩和深藏其中的新聞人良知,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許正是這些文章,奠定了我今日做新聞人的嚴肅,雖然年齡和他們相差一些,但心靈該是相通的。
4 . 報紙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公眾屬性的媒體,供人在公共空間閱讀;電視卻是純粹的家庭媒體。我經常告訴我的同行,不管你背負多大的責任,要傳遞多大的政策,得先整明白一件事:你在人家裡怎麼跟人家說話?
5 .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聊轉型,聊新媒體取代舊媒體。但是我說,內容為王就是一個不變的規律。無論你用微信寫情書,還是用鵝毛筆寫情書,你的心跳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微信時代的你,可能被回絕得更快。
6 . 報社內人手並不富餘,於是實習了一段時間以後,自己就成了負責一個版面的責任編輯,這也就意味著,我像一個年富力強的農民,終於擁有了一塊自留地,種什麼,怎麼種,自己都將擁有很大的權力。
7 . 也許會有人說,互聯網時代了,世界的門可以隨時打開。是的,沒問題,但打開也是有代價的。
8 . 我一時有些懵了,其實《中國廣播報》我並不熟悉,在印象中,似乎那是一張以刊登節目表為主的報紙,自己學了四年新聞,難道剛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時間等數字打交道嗎?怎麼也想不通,莫非,自己獲得這種結局正好和一年前那莫名其妙的匿名信有關?
9 . 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然後方寸大亂,然後就真覺得自己失敗了。如果你不為別人的眼光與標準而或者,失敗的感受會在我們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並信奉自己的標準,你已成功一半。
10 . 人生也是如此,我總對我的孩子和學生說,三十歲之前要玩命地嘗試和折騰,哪怕不考慮物質回報,經歷很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優勢是什麼。但是三十歲之後,就要開始選定目標做減法,打深井。三十歲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你要做一次抉擇。
11 .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12 . 2025的確,做主持人風險小,各方點讚的多;而當了評論員,就不是喜鵲而是啄木鳥,今天說東明天說西,你動的都是別人的利益,說的都是讓好多人不高興的話,不得罪人不可能。但當時我豪邁:一個不得罪人的新聞人合格嗎?
13 . 2025方向太多,方法太少。期待太多,保障太少。口號太多,故事太少。宏觀太多,細節太少。
14 . 我們讀書是在讀什麼?我們都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15 . 不主動就會被動,身在央視,我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感,我想,央視自身,也該有。因為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新生。
16 . 全世界沒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億,大部分都在中國。中國人裡有信仰的,一億多人信著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一億多信共產主義,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幣了。如果大家都用一種方法信人民幣還好,那叫人民幣教,沒有,各有各的信法。於是就亂了,亂的不止是方寸。
17 . 先把人生看透了,活著才有希望。
18 . 好的媒體人不是無冕之王,而是細節之王。
19 .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從事公益事業,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對於中年人是奢侈品,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20 . 你們要相信,白巖松說的很多話不是句號,而是問號;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白巖松不是要給你灌輸什麼,而是在碰撞中把問號留在你的心裡,然後在以後的日子裡自己給出答案。
21 . 一瞬間,我從虛幻的夢中醒了過來,心情自然沉入谷底。沒人知道我該怎麼辦?又開始奔波。
22 . 酒後黃昏,我搖搖晃晃走到生命消失的地方,雨打風吹後的綠草叢上,白花依在,我才明白有些事想忘也忘不掉,於是帶著忘不掉的過去趕海。
23 . 我鼓勵做夢,也相信夢想,但是夢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它不是直通車,而是區間車,中間可能有很多停頓、曲折,甚至是過山車,會經歷一些大的跌宕起伏。
24 . 我和我的同行只是偶爾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大多時間,都是想辦法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壞。
25 .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26 . 今天,主持人的開場白為我拉了很大的大旗,也扯了很多的虎皮,其實所有的頭銜和獎項全是虛的,講得不好,大家照樣可以喝倒彩。
27 . 男足第一場0-0,讓他們有些受挫感,但巴西人是樂觀的。
28 . 其實炫耀讀過多少書和炫富沒多少區別嗎。當你開始用堅持這樣的字眼去描述讀書時,已經壞了。
29 . 每個靈魂深處都有顆種子,庸人儒者選擇棄置,智人勇者會選擇給它創造成長的土壤。
30 . 中國的信仰,是千百年來儒釋道的雜糅,是唐詩、宋詞中傳承的審美,是爺爺奶奶講給你的故事,是別人看待你的眼光裡無形的約定俗成。
31 . 三十歲的時候我成了父親,又過三十年,我六十,他三十。那個時候,他擁有的快樂會不會更多痛苦會不會很少呢?答案取決於未來的三十年中我們將如何行走。
32 . 在生命的面前我一直不是一個數量的愛好者但卻絕對是一個質量的追求者,在疾病的襲擊下,這種生命的質量越發令人堪憂,而且遲遲看不到有好轉的跡象,於是生命在我面前,開始變得不再那麼有吸引力。在這樣的狀況下,離開也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33 . 季羨林 老先生在《八十述懷》這篇散文中,寫過這麼一句話:「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歲……未來的路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老人的這句話其實就是說,他依然有夢想,夢想牽著他向前走。
34 . 其實每個生命都是需要表白的。
35 . 幸福是什麼?答:幸福有三個要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在物質的基礎上有情感作依靠,精神作支柱,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36 . 我們總能發現,誰優秀了,似乎只能用提拔他當官來獎勵他,但我們也恰恰用這種方式毀了很多人。
37 . 我現在自辦「私塾」,叫「東西聯大」,收了十一個研究生,每月給他們上一天課,外加課後作業。所謂東西聯大,就是北京東邊的傳媒大學和西邊的清華、北大、人大四所學校,學生們都是這幾所學校出來的。從學新聞的研究生一年級帶起,兩年畢業。
38 . 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裡,或許可以篡改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39 . 我做節目的特點是,別人的工作結束時,我們的工作才剛開始—要在別人提供的資訊基礎上做出評論。但我從來不會為此焦慮,因為已經習慣了逼迫自己去尋找第二個、第三個答案的過程。
40 . 海子寫過「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這是海子最偉大的一句情詩,依然是大白話,但是它有我們最凝練的情感。
41 . 只有思考從未停止。他對我說: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在這個知識氾濫並易得的時代,智慧常常要向回找。可能是現代人都盯著屏幕,古人只能仰望星空吧!
42 . 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
43 . 生命原本脆弱,我們只能堅強的活著並尋找快樂。
44 . 跳高就是這樣一種運動:你一定要以最後的失敗,來宣告自己的成功。
45 . 智商決定你有資格與誰競爭,而情商決定最終誰能贏。
46 . 十天之前這些內容還只是一個又一個創意,幾天之前,這張報紙還是錯字很多有許多修改之處的半成品,而星期二,它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成品,這種觸摸得到的成就感,是干電視和干廣播都比擬不了的。
47 . 中國人有兩張道德面孔,一張面對熟人,一張面對陌生人。這兩張面孔反差巨大,我們自己,就彷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
48 . 讀書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
49 . 河北一個小村子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農民,年輕時給住在村裡的戰士送過飯。有二十三名戰士在一場非常慘烈的戰鬥中犧牲了,他把他們掩埋在村裡,為他們守了六十多年墓。他家就在墓旁三百米的地方,從來沒搬過,將來也不打算搬。因為他曾經見過這些活生生的年輕面孔,轉眼之間就變成了屍體,心裡割捨不下。
50 . 有時誤解撲面而來,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氣,而又有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可不管前者還是後者,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就總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