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季羨林 老先生在《八十述懷》這篇散文中,寫過這麼一句話:「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歲……未來的路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老人的這句話其實就是說,他依然有夢想,夢想牽著他向前走。
2 . 名著之偉大從來不在於它所謂的「中心思想」,而在於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它擁有的太多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正式這些細節,詮釋了種種亙古不變的真理。
3 . 其實每個生命都是需要表白的。
4 . 只有思考從未停止。他對我說: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在這個知識氾濫並易得的時代,智慧常常要向回找。可能是現代人都盯著屏幕,古人只能仰望星空吧!
5 .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聊轉型,聊新媒體取代舊媒體。但是我說,內容為王就是一個不變的規律。無論你用微信寫情書,還是用鵝毛筆寫情書,你的心跳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微信時代的你,可能被回絕得更快。
6 . 我們要研究這個情緒的轉化,很奇妙。它說明了什麼?面對來勢洶洶的輿情和轉型期的各種矛盾,情商遠遠高於智商。情商是媒體人、執政者、決策者對社會情緒的敏銳體察和妥善應對,相當於普通個體對周邊環境的感知,以及對人際關係的處理。
7 . 生命原本脆弱,我們只能堅強的活著並尋找快樂。
8 . 有時誤解撲面而來,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氣,而又有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可不管前者還是後者,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就總是遙遙無期。
9 . 我現在自辦「私塾」,叫「東西聯大」,收了十一個研究生,每月給他們上一天課,外加課後作業。所謂東西聯大,就是北京東邊的傳媒大學和西邊的清華、北大、人大四所學校,學生們都是這幾所學校出來的。從學新聞的研究生一年級帶起,兩年畢業。
10 . 愛因斯坦臨終時曾說:「死亡對我意味著什麼?不過就是再也無法拉我心愛的小提琴了。」閱讀也好,音樂也好,就有這麼重要,重要到可以與生命畫等號。如果我們不那麼狹隘地去理解閱讀,好的音樂、電影,也都是一種閱讀。
11 . 人生也是如此,我總對我的孩子和學生說,三十歲之前要玩命地嘗試和折騰,哪怕不考慮物質回報,經歷很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優勢是什麼。但是三十歲之後,就要開始選定目標做減法,打深井。三十歲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你要做一次抉擇。
12 . 我和我的同行只是偶爾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大多時間,都是想辦法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壞。
13 . 塞爾維亞,大家都認為德約科維奇會是旗手,但上屆奧運會他當過旗手了,所以他不好意思再當,讓給了其他運動員。您不覺得,塞爾維亞的服裝也很好看嗎?
14 . 報社內人手並不富餘,於是實習了一段時間以後,自己就成了負責一個版面的責任編輯,這也就意味著,我像一個年富力強的農民,終於擁有了一塊自留地,種什麼,怎麼種,自己都將擁有很大的權力。
15 . 這種尊敬主要來自於他們手下的一些文章,比如大興安嶺火災後的《三色警告》、《西部大移民》等等。這些文章中的批判現實色彩和深藏其中的新聞人良知,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許正是這些文章,奠定了我今日做新聞人的嚴肅,雖然年齡和他們相差一些,但心靈該是相通的。
16 . 這就是我大學生活中最後一個元旦,往日歡聚時的歡聲笑語都已隱隱地遠去,將要走出校園也許就意味著走進孤獨?那個清晨,大家都去睡了,我走出宿舍樓,狂歡了一夜的校園安靜極了。我不得不想,走出這個校園,明天會在哪兒落腳?
17 . 我們讀書是在讀什麼?我們都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18 . 很多年後,每當我回憶畢業前那一幕,心頭都會湧上一種難言的情感。我不得不感歎造物主的翻手為雲和覆手為雨,只是當時的我還無法預知,這一幸運的結果又為我在幾個月後種下了磨難的果子。但機遇的獲得,於我畢竟是幸事。
19 . 十天之前這些內容還只是一個又一個創意,幾天之前,這張報紙還是錯字很多有許多修改之處的半成品,而星期二,它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成品,這種觸摸得到的成就感,是干電視和干廣播都比擬不了的。
20 . 讀書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
21 . 比如說佛山一家養老院就曾經抱怨,平常八天也見不著一撥志願者,重陽節那天,一天來八撥,老人們得洗八回腳。其實這恰恰提醒我們,怎樣通過有序有效的組織,把志願服務做得更好。
22 . 你們要相信,白巖松說的很多話不是句號,而是問號;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白巖松不是要給你灌輸什麼,而是在碰撞中把問號留在你的心裡,然後在以後的日子裡自己給出答案。
23 . 創作:始於「感觸」-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個人打動,想要創作一首詩;忠於「表達」這首詩終於完成了;但中間這個詞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而是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而我的感慨來自當下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都是感觸完了就表達,誰還會追尋啊?
24 . 方向太多,方法太少。期待太多,保障太少。口號太多,故事太少。宏觀太多,細節太少。
25 . 中國人有兩張道德面孔,一張面對熟人,一張面對陌生人。這兩張面孔反差巨大,我們自己,就彷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
26 . 沒人能夠設計一生,即使設計十年,結果也會離奇地讓人啼笑皆非。
27 . 中國有自己的夢想,不會永遠韜光養晦,不會永遠把腦袋埋在沙子裡。拿破侖說,中國是一頭東方睡獅,醒了以後了不得。現在咱們真的醒了,少不了讓人畏懼。
28 . 先把人生看透了,活著才有希望。
29 . 幸福是什麼?答:幸福有三個要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在物質的基礎上有情感作依靠,精神作支柱,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30 . 跳高就是這樣一種運動:你一定要以最後的失敗,來宣告自己的成功。
31 . 不主動就會被動,身在央視,我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感,我想,央視自身,也該有。因為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新生。
32 . 發現病症是治病的前提,不滿意就要改造它。在種種爭議中,中國公益慈善以一種比想像更快的速度在改革,這是進步。人類歷史上沒有實現過不打折扣的理想,打折扣的過程中,也打掉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33 . 我做節目的特點是,別人的工作結束時,我們的工作才剛開始—要在別人提供的資訊基礎上做出評論。但我從來不會為此焦慮,因為已經習慣了逼迫自己去尋找第二個、第三個答案的過程。
34 . 2025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然後方寸大亂,然後就真覺得自己失敗了。如果你不為別人的眼光與標準而或者,失敗的感受會在我們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並信奉自己的標準,你已成功一半。
35 . 幾年前,有媒體記者採訪我,最後一個問題是:你會讓你的孩子子承父業,也干新聞嗎?我的回答斬釘截鐵:我有多恨他才這麼干啊?不會的。
36 . 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裡,或許可以篡改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37 .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38 . 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
39 . 智商決定你有資格與誰競爭,而情商決定最終誰能贏。
40 . 回到體育中,很多人問我,哪個項目和人生最為相似。我說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後一個選手,即便你已獲得最終的掌聲,也仍然要把橫桿再升高一厘米,進行又一次的衝刺。跳高就是一種這樣的運動:你一定要以最後一次的失敗,來宣告你的成功!我希望我的人生如此!
41 . 人生中總有一些事情一些告別,是需要一個人來面對的。
42 . 2025在生命的面前我一直不是一個數量的愛好者但卻絕對是一個質量的追求者,在疾病的襲擊下,這種生命的質量越發令人堪憂,而且遲遲看不到有好轉的跡象,於是生命在我面前,開始變得不再那麼有吸引力。在這樣的狀況下,離開也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43 . 今天,主持人的開場白為我拉了很大的大旗,也扯了很多的虎皮,其實所有的頭銜和獎項全是虛的,講得不好,大家照樣可以喝倒彩。
44 . 我一時有些懵了,其實《中國廣播報》我並不熟悉,在印象中,似乎那是一張以刊登節目表為主的報紙,自己學了四年新聞,難道剛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時間等數字打交道嗎?怎麼也想不通,莫非,自己獲得這種結局正好和一年前那莫名其妙的匿名信有關?
45 . 海子寫過「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這是海子最偉大的一句情詩,依然是大白話,但是它有我們最凝練的情感。
46 . 全世界沒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億,大部分都在中國。中國人裡有信仰的,一億多人信著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一億多信共產主義,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幣了。如果大家都用一種方法信人民幣還好,那叫人民幣教,沒有,各有各的信法。於是就亂了,亂的不止是方寸。
47 . 我們總能發現,誰優秀了,似乎只能用提拔他當官來獎勵他,但我們也恰恰用這種方式毀了很多人。
48 . 新世紀的到來,把這一切記憶都悄悄地合上了,站在地平線上的人們,當然更多的時間,是把視線投向前方。
49 . 2025現在回頭看,那一個暑假很像是在旅途中,離開了一個站台,而距離下一個站台還有一小段路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讓人心裡空空蕩蕩的。更何況這一個夏季中,北京被人們反反覆覆地談論著,本來我已經熟悉的城市重新又變得陌生起來。
50 . 和我聊天的那位美國同行告訴我,他在美國的醫療保險費用,是每月一千美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相當多的普通美國人交不起這筆錢。接下來他開了一句玩笑:「其實在美國才是看病難、看病貴呢!」正因如此,美國醫療方面的改革,尤其是醫療保險,成為奧巴馬頭上懸著的一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