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有自己的夢想,不會永遠韜光養晦,不會永遠把腦袋埋在沙子裡。拿破侖說,中國是一頭東方睡獅,醒了以後了不得。現在咱們真的醒了,少不了讓人畏懼。
2 . 幾年前,有媒體記者採訪我,最後一個問題是:你會讓你的孩子子承父業,也干新聞嗎?我的回答斬釘截鐵:我有多恨他才這麼干啊?不會的。
3 . 有時誤解撲面而來,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氣,而又有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可不管前者還是後者,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就總是遙遙無期。
4 . 新世紀的到來,把這一切記憶都悄悄地合上了,站在地平線上的人們,當然更多的時間,是把視線投向前方。
5 . 其實炫耀讀過多少書和炫富沒多少區別嗎。當你開始用堅持這樣的字眼去描述讀書時,已經壞了。
6 . 我們總能發現,誰優秀了,似乎只能用提拔他當官來獎勵他,但我們也恰恰用這種方式毀了很多人。
7 . 創作:始於「感觸」-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個人打動,想要創作一首詩;忠於「表達」這首詩終於完成了;但中間這個詞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而是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而我的感慨來自當下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都是感觸完了就表達,誰還會追尋啊?
8 .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聊轉型,聊新媒體取代舊媒體。但是我說,內容為王就是一個不變的規律。無論你用微信寫情書,還是用鵝毛筆寫情書,你的心跳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微信時代的你,可能被回絕得更快。
9 . 三十歲的時候我成了父親,又過三十年,我六十,他三十。那個時候,他擁有的快樂會不會更多痛苦會不會很少呢?答案取決於未來的三十年中我們將如何行走。
10 . 海子寫過「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這是海子最偉大的一句情詩,依然是大白話,但是它有我們最凝練的情感。
11 . 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然後方寸大亂,然後就真覺得自己失敗了。如果你不為別人的眼光與標準而或者,失敗的感受會在我們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並信奉自己的標準,你已成功一半。
12 . 人生中總有一些事情一些告別,是需要一個人來面對的。
13 . 方向太多,方法太少。期待太多,保障太少。口號太多,故事太少。宏觀太多,細節太少。
14 . 好的媒體人不是無冕之王,而是細節之王。
15 . 2025幸福是什麼?答:幸福有三個要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在物質的基礎上有情感作依靠,精神作支柱,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16 . 不主動就會被動,身在央視,我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感,我想,央視自身,也該有。因為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新生。
17 . 我們讀書是在讀什麼?我們都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18 . 回到體育中,很多人問我,哪個項目和人生最為相似。我說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後一個選手,即便你已獲得最終的掌聲,也仍然要把橫桿再升高一厘米,進行又一次的衝刺。跳高就是一種這樣的運動:你一定要以最後一次的失敗,來宣告你的成功!我希望我的人生如此!
19 . 的確,做主持人風險小,各方點讚的多;而當了評論員,就不是喜鵲而是啄木鳥,今天說東明天說西,你動的都是別人的利益,說的都是讓好多人不高興的話,不得罪人不可能。但當時我豪邁:一個不得罪人的新聞人合格嗎?
20 .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從事公益事業,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對於中年人是奢侈品,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21 . 只要繼續走,就有可能!我依然願意樂觀地看著前路。
22 . 人生也是如此,我總對我的孩子和學生說,三十歲之前要玩命地嘗試和折騰,哪怕不考慮物質回報,經歷很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優勢是什麼。但是三十歲之後,就要開始選定目標做減法,打深井。三十歲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你要做一次抉擇。
23 . 酒後黃昏,我搖搖晃晃走到生命消失的地方,雨打風吹後的綠草叢上,白花依在,我才明白有些事想忘也忘不掉,於是帶著忘不掉的過去趕海。
24 . 中國的信仰,是千百年來儒釋道的雜糅,是唐詩、宋詞中傳承的審美,是爺爺奶奶講給你的故事,是別人看待你的眼光裡無形的約定俗成。
25 . 跳高就是這樣一種運動:你一定要以最後的失敗,來宣告自己的成功。
26 . 我們要研究這個情緒的轉化,很奇妙。它說明了什麼?面對來勢洶洶的輿情和轉型期的各種矛盾,情商遠遠高於智商。情商是媒體人、執政者、決策者對社會情緒的敏銳體察和妥善應對,相當於普通個體對周邊環境的感知,以及對人際關係的處理。
27 . 報社內人手並不富餘,於是實習了一段時間以後,自己就成了負責一個版面的責任編輯,這也就意味著,我像一個年富力強的農民,終於擁有了一塊自留地,種什麼,怎麼種,自己都將擁有很大的權力。
28 . 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
29 . 我鼓勵做夢,也相信夢想,但是夢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它不是直通車,而是區間車,中間可能有很多停頓、曲折,甚至是過山車,會經歷一些大的跌宕起伏。
30 . 報紙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公眾屬性的媒體,供人在公共空間閱讀;電視卻是純粹的家庭媒體。我經常告訴我的同行,不管你背負多大的責任,要傳遞多大的政策,得先整明白一件事:你在人家裡怎麼跟人家說話?
31 . 很多年後,每當我回憶畢業前那一幕,心頭都會湧上一種難言的情感。我不得不感歎造物主的翻手為雲和覆手為雨,只是當時的我還無法預知,這一幸運的結果又為我在幾個月後種下了磨難的果子。但機遇的獲得,於我畢竟是幸事。
32 . 也許會有人說,互聯網時代了,世界的門可以隨時打開。是的,沒問題,但打開也是有代價的。
33 . 智商決定你有資格與誰競爭,而情商決定最終誰能贏。
34 . 十天之前這些內容還只是一個又一個創意,幾天之前,這張報紙還是錯字很多有許多修改之處的半成品,而星期二,它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成品,這種觸摸得到的成就感,是干電視和干廣播都比擬不了的。
35 . 和我聊天的那位美國同行告訴我,他在美國的醫療保險費用,是每月一千美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相當多的普通美國人交不起這筆錢。接下來他開了一句玩笑:「其實在美國才是看病難、看病貴呢!」正因如此,美國醫療方面的改革,尤其是醫療保險,成為奧巴馬頭上懸著的一柄利劍。
36 . 很多欠了賬的改革讓醫生成為替罪羊,成為被傷害與被指責的對象。而這其中,我們都有責任。其實,傷醫事件屢屢發生,真正的最終受害者是我們,是生活著的每一個人。一旦醫生心神不寧,不再愛自己的崗位,我們將生無所托,老無所依。生老病死,托付給誰?
37 . 只有思考從未停止。他對我說: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在這個知識氾濫並易得的時代,智慧常常要向回找。可能是現代人都盯著屏幕,古人只能仰望星空吧!
38 . 其實每個生命都是需要表白的。
39 . 這就是我大學生活中最後一個元旦,往日歡聚時的歡聲笑語都已隱隱地遠去,將要走出校園也許就意味著走進孤獨?那個清晨,大家都去睡了,我走出宿舍樓,狂歡了一夜的校園安靜極了。我不得不想,走出這個校園,明天會在哪兒落腳?
40 . 我一時有些懵了,其實《中國廣播報》我並不熟悉,在印象中,似乎那是一張以刊登節目表為主的報紙,自己學了四年新聞,難道剛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時間等數字打交道嗎?怎麼也想不通,莫非,自己獲得這種結局正好和一年前那莫名其妙的匿名信有關?
41 . 全世界沒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億,大部分都在中國。中國人裡有信仰的,一億多人信著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一億多信共產主義,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幣了。如果大家都用一種方法信人民幣還好,那叫人民幣教,沒有,各有各的信法。於是就亂了,亂的不止是方寸。
42 . 塞爾維亞,大家都認為德約科維奇會是旗手,但上屆奧運會他當過旗手了,所以他不好意思再當,讓給了其他運動員。您不覺得,塞爾維亞的服裝也很好看嗎?
43 . 生命原本脆弱,我們只能堅強的活著並尋找快樂。
44 . 我現在自辦「私塾」,叫「東西聯大」,收了十一個研究生,每月給他們上一天課,外加課後作業。所謂東西聯大,就是北京東邊的傳媒大學和西邊的清華、北大、人大四所學校,學生們都是這幾所學校出來的。從學新聞的研究生一年級帶起,兩年畢業。
45 . 中國人有兩張道德面孔,一張面對熟人,一張面對陌生人。這兩張面孔反差巨大,我們自己,就彷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
46 . 先把人生看透了,活著才有希望。
47 . 讀書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
48 . 名著之偉大從來不在於它所謂的「中心思想」,而在於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它擁有的太多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正式這些細節,詮釋了種種亙古不變的真理。
49 . 現在回頭看,那一個暑假很像是在旅途中,離開了一個站台,而距離下一個站台還有一小段路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讓人心裡空空蕩蕩的。更何況這一個夏季中,北京被人們反反覆覆地談論著,本來我已經熟悉的城市重新又變得陌生起來。
50 . 季羨林 老先生在《八十述懷》這篇散文中,寫過這麼一句話:「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歲……未來的路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老人的這句話其實就是說,他依然有夢想,夢想牽著他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