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第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他說》第二十章

老子他說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想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囗囗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囗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知識是煩惱的根源

「絕學無憂」這四個字,有些人重新整理《老子》,將它歸於前面一章,成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做起來很難。

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麼知識都不執著,人生只憑自然。

漢朝以後,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佛學稱成了道的大阿羅漢,為「無學位」的聖人,意思是已經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學了。

其實,嚴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羅漢,或者菩薩,都還在有學有修的階段,真正「無學」,那已經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了。

古人有言:「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

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

佛學未進人中國,「無學」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老子就有「絕學」這個觀念了。

後來佛家的「無學」,來詮釋老子的「絕學」,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

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

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

一愛一看書、一愛一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頭昏腦脹,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丟開書本,不要鑽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

可是一認為自己是知識分於,這就難了,「絕學」做不到,「無憂」更免談。

「讀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有時看到歷史上許多事情,硬是會生氣,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一毛一病其實,「絕學無憂」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度,深刻獨到的見解,服務社會,利益社會。

接著,老子便談道德最高修養的標準。

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與「阿」兩字,是指我們講話對人的態度,將二者譯成白話,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

但同樣「是的」一句話,「唯」是誠誠懇懇的接受,「阿」是拍馬屁的應對,不管事實對或不對,一味迎一合對方的意見,這便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處。

許多青年朋友和我們談話時,每說:「你的看法很好,不過我……」,這就是「阿」。

「不過」、「但是」這類轉語,往往隱含一著低聲下氣,不敢得罪人的順從心理。

然而,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不能隨便將就別人,做順水人情的。

尤其是做學問,漢儒轅固生就罵過漢武帝的丞相公孫弘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一個讀書人,不可在學問上、思想上、文化上將就別人,附和別人,為了某種私利拐彎抹角,那就不對了,儒家非常重視讀書人這一點的基本人格。

「唯」與「阿」實質內容並不一樣,但是表面上不易分別。

老子說這些道理,並非教我們帶著尖刻的眼光,專門去分析他的言行舉止,是「阿」是「唯」;而是提醒我們自己,學習真誠不佞的「唯」,避免虛偽造作的「阿」。

千萬別讀了老子這句話,結果處處挑剔別人,不知一切道德修養,應從反求諸己開始。

另外,「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善與惡若是往深一層去觀察,那也許是劃分不出距離的。

善惡之間,很難分辨。

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惡果。

據我個人的人生經驗,以為以前救過的人,現在想想,倒覺得是件壞事。

因為他們以後繼續活下去的那種方式,反而是傷害到其他更多的人。

所以,善與惡的分際,簡直難以捉摸。

而且,所謂善惡、是非、好壞,若真以哲學的立場徹底研究,那更無法確定出一個絕對的標準。

雖然絕對的道德標準難求,但是一個社會因時因地所產生的相對道德標準,一個修道人也應該遵守。

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即使你超越了相對的案臼,到達了絕對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你仍有必要陪大家遵守這個世界的種種規則,避免舉止怪異,驚世駭俗。

此即老子的另一句話,「和其光,同其塵。」

不可不畏,不得不畏,不能不畏,在文字上雖只一字之差,但是其意義相去甚多。

不可不畏乃發自於自己內心的認識與選擇,為了利益眾生而隨順眾生,不是受外在環境的制約,執著一般相對的價值標準。

比如有個東西,大家都認為是黑色,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稱呼,你也就跟別人說是黑的,不必硬說是白的,否則將有麻煩,無法彼此溝通。

我發現我們一些老朋友,天天翻報章雜誌,天天大作文章,相勸省點力氣,少寫一點,可是都自認為沒有辦法,因為他有一副憂世憂國的心腸,總想對社會貢獻出一點力量。

像有好幾位老教授,我也經常互相勸勉,你少教一點書吧,多保養自己一點,同樣也做不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前途,還是擔憂掛慮得不得了。

因此,要「絕學無憂」,逍遙自在,除非得了道。

未得成道之先,憂世之心,或者掛慮個人的安危,是免不了的。

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

接著,下面一段,可以說是老子的「勸世文」。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形容詞,像荒原大沙漠一樣,面積廣大無邊,永遠沒有盡頭。

這句話放在這一段裡,應作什麼解呢?--《易經》最後一卦「未濟」。

我們看看歷史,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相生相剋,沒有了結之時。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上面立著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來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

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道:

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這一首詩,以一個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將所有人生哲學、歷史哲學,一切的生命現象,都包括盡了。

人生如同一局殘棋,你爭我奪,一來一往。

就算是傳說中的神仙,也有他們的執著,也有他們一個比一個高明之處。

這樣一代一代,世世相傳,輸贏二字永遠也沒有定論的時候。

蒼雪大師這首名詩,相當能夠表達老子「荒兮其未央哉」的意思。

那麼,在這一個永遠向前推進的時空時,一個修道人該如何自處呢?「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熙熙」二字,並不見得是好事,單就文字解釋,是很太平、自然、舒適、自在,看起來很好的樣子。

所以許多人的名字都取個「熙」字,如清朝皇帝「康熙」。

然而,「熙」字是好而不好,吉中有凶。

司馬遷《史記》上提到:「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我們看這個世上,每個人外表看來好像沒怎樣,平平安安活著,其實內心卻有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為了生活爭名奪利,一天混過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這真的很快樂、很滿足嗎?老子指出一般人這樣生活,自認「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好像人活著,天天都上舞廳,天天都坐在觀光飯店頂樓的旋轉廳裡,高高興興地吃牛排大餐;又好像春天到了,到郊外登高,到處遊山玩水,頗為愜意。

牢是牛,古代祭禮以牛作大祭的犧牲。

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卻暗藏隱憂,並不那麼單純。

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於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

應該「如嬰兒之未孩」,平常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嬰兒般的純潔天真。

老子一再提到,我們人修道至相當程度後,不但是返老還童,甚至整個人的筋骨、肌肉、觀念、態度等等,都恢復到「一奶一娃兒」的狀態(大一陸的湖北、四川地區,稱呼還在吃一奶一的嬰兒為「一奶一娃兒」)。

一個人若能時時擁有這種心境,那就對了。

這和上面講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下面一句話也是修道人的寫照。

「囗囗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囗囗」,如同孔子在《易經》上說的「確然而不可拔」,自己站在那裡,頂天立地,如一座高山,不可動遙「無所歸」,也就是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自歸於任何典型。

你說他是個道人,卻又什麼都不像,無法將他歸於某一種範圍,加以界定。

而「眾人皆有餘」,世上的人,都認為自己了不起,拚命追求,什麼都想佔有;而我什麼都不要,「遺世而獨立」,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忘了我一樣。

這種風範,做起來還真不易。

辛稼軒有兩句詞說:「須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

自己要將這個社會遺忘,還算容易,但要社會把你輕易地忘掉,那可不簡單。

「人怕出名,豬怕肥」,尤其在社會上有了一點名氣的人,更難做到。

到時你想遠離這個社會,歸隱山林,不再過問世事,這倒好辦,因為只要你真看得開,放得下便可。

但是,你一躲到深山野地去,有許多人還是會千方百計找你出來,說你有道啊,要你幹這幹那,絕不放過你。

這就是「欲世相忘卻大難」了。

所以老子最後只好騎著那匹青牛,悄悄逃出函谷關去了。

《老子》這,實際上全部在闡述前面他所說「和其光,同其塵」的道理。

我們研究古文典籍,大可不必另外從別處引經據典,大作文章,只要以原書各節內容互相對照詮釋,便可尋出其原本含意。

老子亦是如此,他的每一個觀念,在本文中自有他的註解。

只是同流不下流

因此,老子又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愚」,並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現的。

「沌沌」,不是糊塗,而是如水匯流,隨世而轉,但自己內心清清楚楚。

有些人學道家學壞了,故意裝糊塗,卻走了樣,弄巧成拙,反而壞事。

所以,這種外昏內明的功夫,不是隨便裝瘋賣傻便是有道的。

一個修道有相當體悟的人,他可以不出差錯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獵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

「昭昭」,就是高明得很,什麼事都很靈光的樣子。

一般俗人都想這麼高人一等。

相對地,「我獨昏昏」,修道人不以為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給人看起來,反是平凡庸陋,毫無出奇之處。

「我獨昏昏」。

同時也說明了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

並且,「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普通人對任何小事都很一精一明,事事一精一打細算,但是我倒是「悶悶」笨笨的,外表「和光同塵」,混混飩飩,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

你們要聰明,就讓你們去聰明,你們到處吹一毛一求疵,斤斤計較,但我倒是無所謂,視而不見。

再者,一個修道人的胸襟也要「據兮其苦海」,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容納一切塵垢。

儒道兩家都一樣,要人胸襟寬大,包容一切。

這就得學習「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然後自己的一精一神思想才能從種種拘限中超越出來。

「囗兮若無止」,這種境界,要自己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體會。

「囗」,不是颱風,而是高雅的清風,如空中大氣清遠徐吹。

這很難用其他字眼來形容,「天風朗朗」,或者堪作相似的形容。

尤其身處高山夜靜時分,一點風都沒有,但聽起來又有風的聲音,像金石之一聲;尤其在極其寧靜的心境中聽來,在那高遠的太空裡,好像有無比美妙的音樂,虛無飄渺,人間樂曲所不能及。

此即莊子所講的「天籟」之音,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是體會不出的。

如此,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調。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一般人對人生都「有以」,都有目的,或求陞官發財,或求長命百歲。

而以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的看法。

但是老子更進一步,隨緣而遇還不夠,還要「頑且鄙」。

「頑」,是非常有個一性一,永遠堅持不變。

「鄙」,就更難做到了,所有的言行舉止,非常給人看不起,糟糕透了。

譬如,民間流傳已久的《濟公傳》,其中主角濟公和尚,他時常弄些狗肉吃吃,找點燒酒喝喝,瘋瘋癲癲,冥頑不靈,人們都瞧他不起。

你說他是瘋於嗎?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說他十三點,有些事卻又正經八百。

一下由這廟趲過來,一下被那廟趲過去,個個廟子都不歡迎他祝「鄙」到這等地步,他卻是最解脫、最不受限制的人。

這一點,一般凡夫是難以理解的。

如此「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種處世態度,雖然和眾人不同,卻不是標新立異,驚世駭俗。

這乃因為自己「貴食母」,「母」字代表生我者,也就是後世禪宗說的「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的生命本來。

「貴食母」意即死守善道,而還我本來面目,永遠回歸到生母的懷抱--道的境界中去。

本章老子所提出來的處世態度,我們假使拿來和《論語》的《鄉一黨一篇》比較研究,相當有趣。

《鄉一黨一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生活的藝術,孔子在辦公室是個什麼態度,對朋友又是個什麼態度,穿衣如何穿法,吃飯如何吃法。

孔子吃飯很講究衛生,並且一定要點蔥蒜擺在前面才吃。

這些都是他的弟子形容孔子平常生活的習慣。

老子形容修道人入世而又出世的處世態度,恰與孔子大有不同,剛才已作了相當的介紹。

真要做到這樣,那是相當難的。

老子處世哲學的人證

老子所說的這種處世哲學,人生態度,除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真實篤信道家的神仙們,用之在一般社會的人群,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找出這種榜樣,當然,在歷代道家《神仙傳》裡,卻多得很。

不過,都像是離經叛道,古里古怪,不足為法。

其次,只有近似道家的隱士、高十們,介於出世入世之間的,卻可在《高士傳》裡找出典型。

現在我們只就一般所熟悉的,由亂離時期到治平時代的兩位中間人物,作為近似老子所說的修道者的風格。

在西漢與東漢轉型期中,便有嚴光。

在唐末五代末期到趙宋建國之間,便有陳摶。

嚴光,字子陵。

他在少年時代,與漢光武劉秀是同學。

別的學問不說,單從文學詞章的角度來講,嚴子陵高到什麼程度,已無可靠的資料可尋。

但是,看劉秀--漢光武的少數文章詞藻,的確很不錯。

在劉秀做了皇帝以後,唯獨懷念這位同學,到處查訪,希望他來一見,就可想見嚴光的深度,並不簡單。

也許他也是一個在當時局勢中,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

但是他也深知劉秀不簡單,這個位置已屬於劉秀的,他就悠遊方外,再也不想鑽進圈套了。

因此他就反披羊裘,垂釣在浙江桐廬的富春江上。

這種作風,大有近似老子所說的:「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囗囗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後來,他雖然也和當皇帝的老同學劉秀見了面,而且還在皇宮裡如少年時代一樣,同榻而眠,過了一一夜,還故意裝出睡相不好,把腳擱在劉秀的肚子上睡覺,似乎又目無天子。

總算劉秀確有大度,沒有強迫他作官,終於放他還山,仍然讓他過著悠遊自在,樂於江上垂釣的生涯。

因此相傳後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過嚴子陵的釣台,便題一首詩說:「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

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台。」

這真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對比寫照。

但是相反的,後人有對他作極其求全的批評說:「一著羊裘不蔽身,虛名傳誦到如今。

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

這又是何等嚴格的要求,好像專為老子的哲學作人事考核似的。

他是說,嚴子陵反披羊裘去釣魚,分明是故意沽名釣譽,要等漢光武來找他,用此為求成名的手段。

如果真想逃名避世,當時只著一般漁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釣魚,誰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漁人便是嚴子陵呢!那麼,當皇帝的同學劉秀,豈不是永遠也無法找到你嗎?因此他批評嚴光是有意弄噱頭,求虛名,而非真隱的誠意人物。

如照這種嚴格的要求隱士、高士、處士的標準來講,凡是被歷史文獻所記載,為人世所知的人物,乃至神仙傳記或佛門中的高僧,也都是一無是處的。

宋代的大詩人陸放翁便說過:「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負初心。

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

平庸一生,名不見於鄉里,終與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陳摶,道號希夷。

當然,他早已被道家推為神仙的祖師。

一般民間通稱,都叫他陳摶老祖。

他生當唐末五代的末世,一生高臥華山,似乎一點也不關心世事。

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起皇帝來了,他正好下山,騎驢代步,一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從驢背跌下來說,從此天下可以太平!因為他對趙宋的創業立國,有這樣的好感,所以趙氏兄弟都很尊重他。

當弟弟趙匡義繼哥哥之後,當上皇帝--宋太宗,還特別召見過他。

在《神仙傳》上的記載,宋太宗還特別派人送去幾位宮女侍候他。

結果他作了一首詩,把宮女全數退回。

「冰肌為骨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雲雨下陽台。」

這個故事和詩也記在唐末處士詩人魏野的帳上,唐一人詩中也收入魏野的著作。

也許道家仍然好名,又把他栽在陳摶身上,未免有錦上添花、畫蛇添足的嫌疑。

其實,希夷先生,生當亂離的時代,在他的少年或壯年時期,何嘗無用世之心。

只是看得透徹,觀察周到,終於高隱華山,以待其時,以待其人而已。

我們且看他的一首名詩,便知究竟了。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緩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看劍載扶危主,悶聽笠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從這首七言律詩中,很明顯地表露希夷先生當年的感慨和觀感,都在「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兩句之中。

這兩句,也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處。

因為他生在唐末到五代的亂世中,幾十年間,這一個稱王,那一個稱帝,都是亂七八糟,一無是處。

但也都是曇花一現,每個都忙忙亂亂,擾亂蒼生幾年或十多年就完了,都不能成為器局,所以他才有「愁看劍戟扶危主」的看法。

同時又感慨一般生存在亂世中的社會人士,不知憂患,不知死活,只管醉生夢死,歌舞昇平,過著假象的太平生活,那是非常可悲的一代。

因此便有「悶聽笙歌聒醉人」的歎息。

因此,他必須有自處之道,「攜取舊書歸舊隱」,高臥華山去了。

這也正如唐末另一位道士的詩說:「為買丹砂下白雲,鹿裘又惹九衢塵。

不如將耳入山去,萬是千非愁煞人。」

他們所遭遇的境況和心情,都是一樣的痛苦,為世道而憂悲。

但在無可奈何中,只有如老子一樣,走那「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苦海,囗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看來雖然高不可攀,其實,正是悲天憫人,在無可奈何中,故作曠達而已吧!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他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