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北,玄北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他說》第六章

老子他說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北,玄北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承接上文「天地之間,其猶橐囗平!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法則,說明天地萬物與人我生命的作用,常在於一動一靜之間。

要善加把握,善加運用。

因此而引用本章「谷神不死」的一段,似靜而實動,雖動而似至靜。

似乎虛無而實在含有無窮的妙用,雖然妙用無窮,但同時也蘊藏了用而無用的善巧方便。

為了切實瞭解本章的內涵與後世一般修煉神仙丹道者的各種註釋,首先需要解決兩個關鍵一性一的名詞,即所謂「谷神」與「玄一牝一」。

「谷神」:谷,當然是一般所謂山谷的簡稱。

但是一般所謂的山谷,大致可以歸納成為兩種形態。

一是如袋形的山谷,有進路而無出口。

二是兩山夾峙,上仄中空而較隱蔽或者曲折的狹長形通道。

第一類形的山谷,大多空氣不能對流,凡有聲響動靜,必然會有回聲。

這種回聲是因為空氣不能對流而產生。

但在某些愚昧者的觀念看來,便認為這樣的空谷,必是神靈的窟宅,因此而有回聲。

其實回聲是物理的作用,並非神靈的顯赫威靈。

可是在愚夫愚婦的心目中,往往因此而形成宗教式的神話,塑造了多少莫須有的傳說,認為其中有神。

更有甚者,便套用了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名詞,稱它為「谷神」。

第二類形的山谷,是隱晦曲折,兩頭相通的狹長通道,空氣對流,由這一頭的傳呼,便很迅速地暢達遙遠的那一頭。

因此,也成為被人編織成神話的題材,認為其中如有神助。

實際上,也是空氣的傳聲作用,並非真有不可思議的神秘存在。

首先瞭解「谷神」之所以為神的道理,便是因為它的中間空洞無物,因此而形成其中的空靈作用。

正因其中空而無物,才能生起看似虛無,而蘊藏似乎妙有的功用。

其次,便是「玄一牝一」,「玄」字,也通作元始、元來、根元的「元」字。

元,等於是萬物的初始根元,是極其微妙的第一因的代名詞。

「一牝一」,在中國上古的文字中,是母一性一、雌一性一生一殖機能的文雅代名詞。

相反的,「牡」字,便是男一性一、雄一性一生理機能的代號。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動植物,雖然由一牝一牡兩一性一的結合而造成延續的生命,但個體生命絕大多數都是雌一性一,也就是陰一性一的生一殖器一官所出生的。

因此,老子造了一個名詞,叫做「玄一牝一」。

後世的道家由此引申,認為大海蕩蕩的中心點有一「海眼」。

「海眼」雖小,卻是源源滾滾而出,成為大地層面的諸大海洋和江河的來源,它便是海的「玄一牝一」。

至於北極,便是大地的「玄一牝一」。

人一體的「會陰」部分,則是人身生命源泉的「玄一牝一」之處。

印度瑜伽術有關身瑜伽的術語,叫它「海底」,或視為「靈能」和「靈力」的窟一穴一。

瞭解了這兩個名詞的內涵,然後便可大致明白《老子》本章的意義,是要體會虛靈不昧的「谷神」境界,中空無物,而有感應無方的無限妙用。

正因其虛無空冥,所以生生不已,生而無生,有而不有,因此而永恆不死。

後來的道教,改頭換面,稱之謂「洞元」、「洞虛」,也就是由此而來。

「谷神」即空洞虛無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萬物生命源泉的根本,取一個代名詞,便叫它是「玄一牝一」。

「玄一牝一」雖然中空無物,但卻是孕育天地萬物生命的窟宅,綿綿不絕,若存若亡。

在這節文字裡,必須特別留意老子行文的用字之妙——這個「若」字。

「若」字和佛學的「如」字,都是同樣的表相形容詞,用現代語來講,便是「好像」的意思。

在虛無中生發妙有的功用,好像是綿綿不絕的存在,但並無一個實質的東西。

如真有一實質,一切的有,最終總歸之於元始的虛無,這是必然的法則。

和現代物理學所講的質能互變的原理相類同。

吹一毛一用了急須磨

在這一節裡,老子又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便是「用之不勤」。

相反地說,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

這樣一來,就會違反「綿綿若存」的綿密的妙用了。

那麼,怎樣才是「用之不勤」的道理?且讓我們借用臨濟義玄禪師的一首詩偈,作為深入的說明。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一毛一用了急須磨。

所謂沿流不止,是說我們的思想情緒、知覺感覺,素來都是隨波逐流,被外境牽引著順流而去,自己無法把握中止。

如果能虛懷若谷,對境無心,只有反求諸已,自心反觀自心,照見心緒的波動起滅處,不增不減,不迎不拒而不著任何阻力或助力,一派純真似的,那麼,便稍有一點像是虛靈不昧的真照用了。

總之,「道」,本來便是離名離相的一個東西,用文字語言來說它,是這樣是那樣都不對。

修它不對,不修它也不對。

但是在「綿綿若存」,沿流不止的功用上,卻必須要隨時隨地照用同時,一點大意不得。

好比有一把極其鋒利的寶劍,拿一根毫一毛一,捱著它的鋒刃吹一口氣,這根毫一毛一立刻就可截斷。

雖然說它的鋒刃快利,無以復加,但無論如何,一涉動用,必有些微的磨損,即非本相,何況久用、勤用、常用、多用,那當然會使利劍變成了鈍鐵。

所以說,即便是吹一毛一可斷的利劍,也要一用便加修整。

隨時保養,才能使它萬古常新,「綿綿若存」。

這就是「用之不勤」的最好說明。

人為神的守護人

話雖這樣說,可是後世一般修煉玄宗的神仙丹道派的人們,卻把老子的「谷神」之說改頭換面,拉到道教的《黃庭內景經》裡面,配合上古醫學的《黃帝內經》等原理,把人身的頭腦、心臟、小腹等體內的機能,各個派了一個守護的神人,配合天地日月時間空間方位等法則,隨時隨地加以特別保養,便是修煉神仙丹法的最基本的工夫。

如果用西洋的文化分類觀念,這當然屬於神權思想時代的代表作。

但是把老子的「谷神」之說,一變而為守護谷神,可以達到長生不死而羽化登仙,這卻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一變為道教太上老君的第一蛻變。

後來由道家的神仙丹道派,會合佛家修習念身的禪觀方法,再變為「內照形軀」的修煉方術,把人一體的頭部、胸部、腹部三處,建立了上中下三丹田「守竅」等的導引方術,由此而有動轉河車、打通奇經八脈、「煉一精一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步功法。

由老子的「谷神」不死之說,再度為「守竅通關」超神入化的第二蛻變。

於是,信奉《黃庭內景經》一派的神仙修法,與後世「守竅存神」的丹道修煉,又各主一端,互有異同。

只是都忘了老子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告誡,或者把「綿綿若存」又專用在煉氣一步工夫上去。

大家都在那裡死守肉一身,忙忙碌碌,戰戰兢兢地播弄一精一神,不免用之太勤,太過背道而馳,無怪老子早有前知,覺得不值後顧,只好騎了一頭青牛出函谷關而西邁了。

其實,人身本來就是一個空谷,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或臭皮袋,它是生命的所屬,是生命的工具,並非生命永恆的所有。

至於虛靈不昧,用之如神的生命元神,則借這往來只有一氣如「橐囗」作用的空殼子以顯靈。

如能在一動一靜之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隨時隨地知時知量,知止知休,「吹一毛一用了急須磨」地「用之不勤」,「谷神」便自然不死。

何況死也只是一番大體大息的作用,死即有生。

「谷神」本來就是不死的,又何必要你忙忙碌碌守護它,才能使此「谷神」不死呢?真是如此,那麼神不如人,守此「谷神」,又何足可貴!這大概都是急於自求長生不死的觀念太切,把《老子》斷章取義,弄出來的花招。

其實,再接下去,連著一讀下文,便不致於被「谷神」所困,而且可以瞭解「用之不勤」也是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他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