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人針灸經》卷六:手足少一陽一、手太一陽一(按:據《針灸甲乙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銅人針灸經》卷六

銅人針灸經

卷六

角孫二一穴一,在耳廓中間,開口有一穴一。

手足少一陽一、手太一陽一(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手一陽一明」)之會。

主齒不嚼物,齲痛腫。

灸三壯。

針入三分。

耳門二一穴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

主耳有膿及底,耳,耳痛、鳴,聾,並齒齲。

針入三分。

灸三壯。

聽會二一穴一,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

張口得之。

足少一陽一脈氣所發。

針入三分。

主耳聾,耳中狀如彈聲,通耳,牙車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車脫臼、相離一寸。

其一穴一側臥,張口得之。

灸亦良。

天牖二一穴一,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陷者宛宛中。

手少一陽一氣所發。

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轉,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

針入五分。

不宜灸。

若灸,面腫滿。

合先取噫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一穴一(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

卷一》等俱作「淵腋」),在兩腋下三寸、宛宛中。

手太一陰一(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足少一陽一」)脈氣所發。

主頭眩,目瞑,遠視。

針入四分。

灸七壯,不除再灸百壯。

《甲乙經》禁灸。

曲澤二一穴一者,水也。

在肘內廉下,陷者中。

屈肘得之。

手心主脈之所入為合也。

主心痛,出一穴一則(按:疑衍。

)心下澹澹、喜驚,身熱,煩心,口乾,逆氣,嘔血,時瘈瘲言搖頭青汗出不過肩(按:似有缺、誤,不通),傷寒病溫、身熱、口乾。

灸三壯。

針入三分。

少海二一穴一者,水也。

一名「曲節」。

手少一陰一脈之所入為合也。

在肘內橫文頭,屈手向頭取之,陷者宛宛中。

《甲乙經》云「一穴一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應手」。

療腋下瘰癧,痺疼、屈伸不得,風痺疼,疰病。

針入三分。

禁灸。

巨虛上廉二一穴一,在三里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

足一陽一明與太一陽一(按:誤。

據《針灸甲乙經》,應是「大腸」)合。

針入八分。

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腰腿腳不遂、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

灸之大良。

條口二一穴一,在上廉下一寸。

足一陽一明脈氣所發。

主脛寒不得臥、疼痛,足緩失履,濕痺,足下熱、不能久立。

針入八分。

灸三壯。

巨虛下廉二一穴一,足一陽一明與小腸合。

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

蹲地坐而取之。

針入六分。

又,針入三分。

灸三壯。

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熱風,冷痺不遂,風濕痺。

灸亦良,不及針。

灸瘡差,冷痺即已。

承山二一穴一,一名「魚腹山」,一名「傷山」。

在兌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定腹取之。

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

針入八分。

灸亦得。

上崑崙二一穴一者,火也。

足太一陽一脈之所行為經也。

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

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水。

針入五分。

灸三壯。

下崑崙二一穴一,一名「內崑崙」。

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後內陷骨、宛宛中。

主刺風,風熱、風冷痺,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疼、不履地。

針入四分。

灸之亦良。

其一穴一,蹲地旁,引刺之,灸百壯止。

聽宮二一穴一,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形。

手足少一陽一、手太一陽一三脈之會。

針入一分。

灸三壯。

主耳聾、填如無所聞,嘬嘬嘈嘈彈鳴,及心腸滿,臂痛,失聲。

缺盆上二一穴一,肩上橫骨陷中。

一名「天蓋」。

肩上是一穴一。

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不死),胸中熱滿,腹大少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痺,咳嗽。

灸三壯。

針入三分。

孔最二一穴一,在腕上七寸。

手太一陰一卻。

治熱病汗不出,吐血,失喑、咽腫痛、惡血。

針入三分。

灸亦得。

列缺二一穴一,在腕上一寸半,(按:據《針灸資生經。

卷一》,有「以手」兩字,應是)交叉頭,兩筋、兩骨罅、宛宛中。

手太一陰一絡。

主療偏風、口喎、半身不遂。

針入三分。

灸亦得。

若患偏風,灸至一百壯。

若患腕勞,灸至妙。

經渠二一穴一者,金也。

在寸口中、陷者中。

手太一陰一脈之所行為經也。

主寒熱,胸背急痛,胸中膨膨痛,喉痺,掌中熱,主咳逆,上氣,喘數,久熱病、汗不出,暴癉,喘逆,心痛、欲嘔,針入三分。

不可灸,灸即傷人神明。

(按:似將太淵一穴一混入)

少衝二一穴一者,木也。

一名「經如(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

卷一》等,俱作「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

手少一陰一脈之所出為井也。

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冷、煩滿、少氣、悲恐喜驚,掌熱,肘、腋、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熱,手拳不伸,掌痛引腋。

針入一分。

灸一壯。

勞宮二一穴一者,火也。

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

以屈無名指、頭著處是。

手心主脈之所流(按:通作「溜」)為營(按:應為「滎」)也。

主手掌後痺,手痺、白屑起。

針入二分,只過一度,如過兩度,令人虛。

不得灸,灸即生息肉。

髀關二一穴一,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主脈寒不仁,痺痿不屈伸也。

灸三壯。

針入三分。

梁丘二一穴一,足一陽一明卻。

在膝上三寸、兩筋間。

治大驚,脛痛、冷痺,膝痛不能伸屈。

針入五分。

隱白二一穴一者,木也。

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

足太一陰一脈之所出為井。

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中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洩,鬲(按:通作「膈」)中,嘔吐不欲食。

飲渴一屍一厥不知人脈動如渴飲,身一體疼痛唾也(按:似有缺、誤,不通)針入一分。

灸三壯。

承筋二一穴一,一名「腸」,一名「直一腸」。

在脛後,從腳跟後上七寸、中央陷者中。

足太一陽一脈氣所發。

治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按:似有缺、誤,不通)、急痛,身隱疹,大小一便不止。

針入三分

一陽一蹺二一穴一,在外髁前一寸、陷者宛宛中。

治腳氣,腎氣,婦人血氣。

針入三分。

(按:據《針灸資生經。

卷一》云「《明堂》上經、有一陽一蹺一穴一。

而《銅人》無此一穴一。

惟有申脈二一穴一,一陽一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

與一陽一蹺一穴一同,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問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銅人針灸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