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人針灸經》卷一:是以先明流注、孔一穴一,一靡一不指的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銅人針灸經》卷一

銅人針灸經

卷一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范。

是以先明流注、孔一穴一,一靡一不指的其源,若或茍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

其十三經脈者,皆有俞、原,手足一陰一陽一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指節,內連臟腑。

故經云:「手三一陽一之脈從手至頭,手三一陰一之脈從手至胸(按:此處誤,依《靈樞。

逆順肥瘦》原文,為「從藏走手」),足三一陽一之脈從足至頭(按:此處誤,依《靈樞。

逆順肥瘦》原文,應為「從頭走足」),足三一陰一之脈從足至胸(按:依《靈樞。

逆順肥瘦》原文為「腹」)」,是謂日夜循環、一陰一陽一會合。

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一陽一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一陽一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一陰一,秋冬各致一一陽一」者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一陰一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一陰一也。

秋冬寒必致一一陽一者,乃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推內之一陽一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一陰一,秋冬必致一一陽一」者也。

(按:此段為《難經。

七十難》原文,而與通行本有異,文句略有不通。

《難經》原文為:「春夏各致一一陰一,秋冬各致一一陽一者,何謂也?」

)凡孔一穴一流注,所出為井,所流(按:通作「溜」,下同。

)為營(按:應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

春刺井,夏刺營,仲夏刺俞,秋(按:據《難經。

七十四難》,當缺「刺經」兩字。

),冬刺合也。

營(按:應為「肺」)出少商為井,手太一陰一脈也,流於魚際為營(按:誤,應為「滎」,下同。

),注於太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中沖為井,手少一陰一脈也,流於勞宮為營,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心包絡脈手厥一陰一之脈也,出於少衝為井,流於少府為營,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大腸出於商一陽一為井,手一陽一明脈也,流於二間為營,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一陽一溪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沖為井,手少一陽一脈也,流於液門為營,注於中渚為俞,過於一陽一池為原,行於支渠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一陽一脈也,流於前谷為營,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谷為原,行於一陽一谷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手三一陰一三一陽一流注者。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一陽一明脈也,流於內庭為營,注於陷谷為俞,過於沖一陽一為原,行於解溪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於竅一陰一為井,足少一陽一脈也,流於俠溪為營,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原,行於一陽一輔為經,入於一陽一陵泉為合。

膀一胱出於至一陰一為井,足大一陽一脈也,流於通谷為營,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大一陰一脈也,流於大都為營,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一陰一陵泉為合。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一陰一脈也,流於行間為營,注於太沖為俞,過於中封為原,行於中都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湧一泉為井,足少一陰一脈也,流於然谷為營,注於太溪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一陰一谷為合。

足三一陰一三一陽一所流注者。

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一陰一陽一。」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絡之往來也,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

「調氣之方,必在一陰一陽一」者,知其表裡,隨其一陰一陽一而調之。

故曰「調氣之方,必在一陰一陽一「者也。

(按:此段為《難經。

七十二難》,原文為「知其內外表裡」)

夫用針刺,刺者須明其孔一穴一,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

故經云「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

「不實不虛,以經取一穴一」者,然:是正經目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按:此段為《難經。

六十九難》,原文為「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又云:「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然:針一陽一者,臥針而刺之;刺一陰一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營(按:應為「滎」)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

然:是金、水、木、火、土,當於相平也。

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

「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北方水,水者,木之母。

水勝火。

子能令母實,母令子虛。

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一穴一以瀉之。

虛者以左手閉針一穴一以補之。

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

是謂「針容一豆補瀉」之理也。

又云:「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

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

下針之時,掏取一穴一,置針於營上三十六息。

以左(按:當缺「手」字)掏一穴一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像其天而運轉也。

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掏一穴一可重五兩已(按:通「以」)來計。

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

若覺痛,即可重二兩。

若不覺,以經下之。

入人營至衛至病(按:似應為「入衛至營至病」),得氣,如鮪魚食釣,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以經取之。

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出而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

既引氣名一向無補名之曰瀉。」

(按:似有缺、誤,不通)問曰:「凡下針時,若為是好?」

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

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稔,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

如患人欲針針(按:疑衍)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

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

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

患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又云:「夫針之者,不胸身心口如銜索曰欲內視消息氣而(按:似有缺、誤,不通),不得妄行針。

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

針皮一毛一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

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一毛一;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

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針傷皮一毛一者,令人上氣、失魄;針傷骨髓者,令人呻一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

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

又云:「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飽,無刺大饑,無刺大渴,無刺大驚,已(按:通「以」)上,古之深戒也。」

又,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一陰一陽一,願聞其方,傳於後代。」

岐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鑱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按:應為「鈹」)針,六曰丸(按:應為「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乃九針之名。

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人之身形示(按:應為「亦」)應之也,各有所宜。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音,人一陰一陽一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一陰一陽一,七針益一精一,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立也。」

(按:此段除「九針之名」引自《靈樞。

九針十二原》外,余皆為《素問。

針解》原文,故據二篇校之)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一陰一陽一;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長短。

長(按:此為衍文)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其(按:應為「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一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洩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按:當缺「獨來」)獨往。

「黃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五臟已定,九候已備,乃後存針。

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一弩一,起如發機。」

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也。

留氣已至,慎守勿失。

深淺在志,遠近如一。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按:此段為《素問。

寶命全形論》原文,均據之校)

今列孔一穴一圖於後者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銅人針灸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