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人針灸經》卷二:上星一一穴一,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銅人針灸經》卷二

銅人針灸經

卷二

今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一穴一

上星一一穴一,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是一穴一。

督脈氣所發。

主療頭風,頭腫皮腫而虛(按:據《針灸大成。

督脈考正一穴一法》所引《銅人》原文,應為「頭皮腫,面虛」,應是。

)鼻塞,頭痛。

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

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

灸亦得,然不及針。

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不宜多灸。

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

若頻灸,恐拔氣大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續加。

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稜針刺頭上,令宣通熱氣者,熱不止,熱氣上衝頭痛也。

戒酒、面、蕎麥。

囟會一一穴一,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一穴一。

督脈氣所發。

主療鼻塞。

日灸二七壯,至七日停。

初灸之時痛,五十壯即不痛,至七十壯或痛,即停灸。

其鼻塞,若灸至四日,便當漸可,至七日即差。

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主療頭風痛,白屑起,多睡。

針之彌佳。

針訖,可用末鹽、生麻油相和,以揩髮根下。

頭悉塗,數數用此,即末無頭風。

八歲以上,方可針。

囟門未合,若針,不幸令人死。

忌蕎麥、熱食、豬肉。

前頂一一穴一,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

甄權《針經》云「一寸」是一穴一,今依《素問》「一寸五分」為定。

督脈氣所發。

主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

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

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痛、腫立差,復以鹽末、生麻油揩髮際下。

灸亦得。

百會一一穴一,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

督脈、足大(按:應為「太」)一陽一之會。

主療脫一肛一,風癇,青風,心風,弓角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中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志(按:據《針灸大成。

督脈考正一穴一法》所引《銅人》原文,應為「忘」,亦通。

)前失後,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

針入二分,得氣即瀉。

如灸,數至百五,即停三五日。

訖,繞四畔以三稜針刺令出一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

不得一向火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

忌酒、面、豬、魚、蕎麥、蒜韭等。

天突一一穴一,在結喉下陷者中宛宛。

是一陰一維、任脈之會。

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主欬嗽上氣,噎,胸中氣(按:疑缺字),喉內狀如水雞聲,肺壅唾膿血,氣壅不通,喉中熱瘡、不得下食。

灸亦得,然不及針。

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即五臟之氣傷,令人短壽。

慎加藥法及辛、酸、滑等。

璇璣一一穴一,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是一穴一。

任脈氣所發。

主胸(按:當缺「脅」字)支滿、痛,喉痺,咽癰,水漿不下。

灸五壯,針入三分。

華蓋一一穴一,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任脈氣所發。

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欬逆,上氣,喘不能言。

灸五壯,針入三分。

紫宮一一穴一,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任脈氣所發。

主胸脅支滿、痺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也。

灸五壯,針入三分。

玉堂一一穴一,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一名「玉英」。

任脈氣所發。

主胸滿不得喘一息、痺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

灸五壯,針入三分。

亶(按:通作「膻」)中一一穴一,一名「元兒」。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一乳一間陷者中。

任脈氣所發。

宜灸,至七七止。

主肺癰咳嗽、上氣、唾膿,不得下食,胸中氣滿如塞。

禁一穴一,不可針。

針,不幸令人死。

中庭一一穴一,在亶(按:通作「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任脈氣所發。

主胸脅支滿,心下滿,食飲不下,嘔逆吐食還出。

灸五壯,針入三分。

巨骨一一穴一,在心脾骨頭(按:據《針灸甲乙經》作「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

《針灸資生經。

卷一》云「《銅人》云『巨骨二一穴一,在肩端上兩叉骨間』,《明堂經。

下經》亦同。

但《明堂經。

上經》云『巨骨一一穴一,在心脾骨頭』,不特『一一穴一『、字不同,而一穴一『在心脾骨頭』,亦異。

豈其所謂『一一穴一在心脾骨頭』者,非巨骨耶。

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

肩胛、為心脾也。」

)。

不可(按:疑衍)日灸三壯至七壯。

主驚癇,破心吐血。

禁針。

針,則倒懸一食頃,然後乃可下針。

針入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坐。

忌酒、面、熱食、豬、魚、生冷物。

雲門二一穴一,在巨骨下,氣戶兩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

山眺經(按:未詳)云「在人迎下第二骨間,相去二寸三分」。

足太一陰一脈氣所發。

治嘔逆氣上,胸脅徹背痛。

通灸,禁針,理肺同藥療之。

針深令人氣逆。

少商(按:當缺「二一穴一」兩字)者,木也。

在手大指端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

手大(按:應為「太」)一陰一脈之為井也。

針入一分。

主不能食,腹中氣滿,吃食無味。

宜針不宜灸。

以三稜針刺之,血出勝氣,之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一血(按:似難解。

《針灸資生經。

卷一》作:「以三稜針刺之令血出,勝氣針。

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

候腮中有氣,人不能食。

故刺出一血。」

),以宣諸藏暌也。

忌冷、熱食。

魚際二一穴一者,火也。

在手大指節後,內側散脈中。

手太一陰一之所流(按:通作「溜」)為營(按:誤,應為「滎」)也。

主虛熱,灑灑一毛一豎,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痺走背胸、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一陰一癢,腹痛、不下食,時攣,支滿,喉中焦、乾渴,痙,上氣,熱病寒慄,鼓頷,腹滿,一陰一瘺色不變,肺心痛牽引一尻一、溺出,膈中虛,食飲嘔,身熱汗出,重嘔吐血,日(按:疑為「目」)泣出,短氣,心痺,悲怒逆氣,任惕,胃氣逆也。

針入二分。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銅人針灸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